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農村再生座談會 互動熱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去年底提出「農村再生條例」,原編列十年1500億農村再生基金,獲得藍綠朝野立委的支持,基金再加碼500億,總共2000億的專款,將可照顧全國4000個農漁村以及60萬戶的農漁民,大大提升農村整體發展。為推廣農村再生條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舉辦一連串「農村再生推動心得分享座談會」,1月13日、14日分別於花蓮縣政府及桃園縣政府舉行兩場座談會,雖然低溫寒流來襲,仍抵擋不了農村社區民眾的熱情,每場現場來了近50位社區代表,大家對於農村再生的議題都有滿腹的想法,希望打造美好家園的心情全寫在臉上。這場「農村再生推動心得分享座談會」,主辦單位水土保持局針對目前農村發展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的契機進行說明,更積極表現出農村再生條例立法的迫切及必要性,強調農村再生由下而上的精神、在地居民為主角的核心價值,現場並播放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接受電視媒體專訪的片段,讓民眾更為了解農村再生的內容。座談會中邀請曾參與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的優秀社區代表們,一起分享推動農村發展的實務經驗。社區代表表示,社區發展就是經過不斷的開會溝通,充分了解社區的需求,結合老一輩的經驗以及年輕人的想法,才有現在獨一無二的現代農村社區;而另有社區表示,近幾年來社區的努力,除了讓大家看到優秀的成績,同時加強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他更提醒大家要好好把握政府所提出的各項補助機會,有效運用資源;還有社區代表希望大家看到農村建設的不同面向,減少人為的硬體建設,希望保留社區最原始自然的風貌,藉以傳承社區的傳統人文之美。最後,座談會安排與民眾交流意見的時間,不少有心致力農村再生的民眾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讓計畫推動更為圓滿,特別是對於政府人力培訓的部分,更是寄予期望,因為有好的專業人才,才是推動農村建設的一大福音,軟體與硬體完善的整合規劃與執行,才能真正落實農村再生。透過與主辦單位的意見交流,不僅讓大家更加了解農村再生計畫的意涵,也聽到許多基層的聲音,水土保持局表示農村再生條例一定會秉持「由下而上」的精神,在這一系列座談會中收集農民的意見作為相關推動方案的核心考量,全力協助農民重建農村全新風貌。2009/01/16

自立晚報 記者郭泰淵台北報導

推動農村再生 歡迎社區一起來

今年農村最夯的話題是什麼?就是最近才剛剛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想知道什麼是「農村再生條例」嗎?現在有個機會讓您更瞭解「農村再生條例」,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所舉辦的「農村再生推動心得分享座談會」從即日起到本月十六日止,一連四天分別於花蓮、桃園、高雄、南投所舉行邀請您一同參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已於去年底通過法案,政府將編列預算,協助台灣各地農村進行建設發展。而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自去年推動農村培根計畫,就已經協助超過250個培訓社區進行農村再生計畫的撰寫工作,社區在培根計畫執行過程中所經歷的實務經驗與寶貴意見,都是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值得參考與採納的重要依據。「農村再生推動心得分享座談會」邀請參與農村培根計畫第一線的成員們有機會進行心得分享與意見交流,針對於目前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所面臨的問題一一進行釋疑,希望藉此激發出更多有助於推動農村發展與建設的想法與建議,重新打造農村新風貌。2009/01/16

自立晚報 記者郭泰淵台北報導

推廣農村再生條例 南部鄉親熱情支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去年底提出「農村再生條例」,原編列十年1500億農村再生基金,獲得藍綠朝野立委的支持,基金再加碼500億,總共2000億的專款,將可照顧全國4000個農漁村以及60萬戶的農漁民,大大提升農村整體發展。為推廣農村再生條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1月15日下午在高雄縣政府舉辦「農村再生推動心得分享座談會」,座談會當天來了許多關心農村再生的社區代表,大家對於農村再生的議題都有滿腹的想法,希望打造美好家園的心情全寫在臉上。這場「農村再生推動心得分享座談會」,主辦單位水土保持局針對目前農村發展面臨的困境與突破的契機進行說明,更積極表現出農村再生條例立法的迫切及必要性,強調農村再生由下而上的精神、在地居民為主角的核心價值,現場並播放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接受電視媒體專訪的片段,讓民眾更為了解農村再生的內容。座談會中邀請曾參與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的優秀社區代表們,一起分享推動農村發展的實務經驗,也針對於目前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所面臨的問題一一進行釋疑,同時安排與民眾交流意見的時間,不少有心致力農村再生的民眾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讓計畫推動更為圓滿,真正落實農村再生。透過與主辦單位的意見交流,不僅讓大家更加了解農村再生計畫的意涵,也聽到許多基層的聲音,水土保持局表示農村再生條例一定會秉持「由下而上」的精神,在這一系列座談會中收集農民的意見作為相關推動方案的核心考量,全力協助農民重建農村全新風貌。

今日新聞 記者: lookie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農村再生計畫-引動農村自主發展的力量!

筆者從事農村社區實務工作多年,每天從早到晚,不分平常與假日,整天都與不同的農村居民接觸,看到多數農村逐漸頹敗的現況,不僅希望能從生活過程中了解農村的意見與真正需求,並能協助他們達成共識及自主解決問題,但越深入越能體會台灣農村多元文化的差異與問題,這絕不是簡單的討論或個人的協助可以解決,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援及長期的陪伴參與,才有改變的機會。
馬總統愛台十二建設之一的「農村再生條例」,雖在立法院審查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反對聲音,但筆者卻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讓農村活化的難得機會,也許錯失了這次機會,農村的未來將再沒有機會改變了。
當然一個攸關農村整體發展的條例制定,不可能由少數人去決定,唯有集眾人的智慧才能逐步完成,從農村再生條例的整體精神面而言,農村社區若未整合,就不可能提出農村再生計畫,所有農村未來發展的發動者,都是農村在地居民,因此秉持由下而上精神的農村再生計畫,確實能讓農村有自主權,加上親自看見一些農村居民能每週自主性的討論社區的未來發展,更令人相信居民期待農村再生的推動。這是目前筆者看到每個參與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的農村居民,都可以深刻體認的真實感受。例如:
台中縣東勢鎮的大茅埔社區(慶東里),這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傳統聚落,至今仍保存濃厚的客家文化氣息及完整的護成河溝渠,可惜在經歷九二一的摧殘後,不僅傳統的老夥房毀損嚴重,因當時社區缺乏共識,也讓原本的生活環境變的非常雜亂,熱心的居民透過一次次的討論,尤其藉由培根計畫及農村再生概念的推動,居民由小也由自身做起,不僅自己動手發揮創意美化家園,也透過點燈的儀式,改變更多居民的思維,居民相信這是改變農村的第一步。
沒有人會否認,在台灣農村有許多陳疴問題亟需政府協助,這不是只靠農村本身力量就能解決,還需要願意支援的行政機關與熱情的農村營造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有初步的成果,雖然每次改變都是一小部份,但相信參與過的農村都不願錯失這一次機會!因為他們相信,農村再生很可能是未來台灣農村突破的契機,也可能是浴火重生的轉機。
筆者相信農村再生的成功決定於農村居民思維的改變及自主力量的展現,更深信若能落實農村再生的真正精神,農村居民不僅會產生自信,也會了解自己的能力,持續展現更大的農村自主力量,來捍衛並延續在地農村生活的價值。

(NOW news 今日新聞 徵搞)
張義勝/台中市(農村營造工作者、大學兼任講師)

馬政府農村再生計畫 學者支持

馬政府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最近引發部分民進黨立委「滅農計畫」的批評,不過,從事農村社區實務工作多年,時常與不同的農村居民接觸的農村營造工作者張義勝認為,這是讓農村活化的難得機會;多數農村逐漸頹敗,唯有政府大力支持,引動農村自主發展的力量。
張勝義目前也是朝陽科大都景系講師,他說,他長期從事農村社區實務工作多年,時常與不同的農村居民接觸,但越深入越能體會台灣農村多元文化的差異與問題,這絕不是簡單的討論或個人的協助可以解決,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援及長期的陪伴參與,才有改變的機會。
馬總統愛台十二建設之一的「農村再生條例」,雖在立法院審查的過程中有一些反對聲音,但他卻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讓農村活化的難得機會,農村再生很可能是未來台灣農村突破的契機,也可能是浴火重生的轉機。
當然一個攸關農村整體發展的條例制定,不可能由少數人去決定,唯有集眾人的智慧才能逐步完成,張勝義指出,農村未來發展的發動者,都是農村在地居民,因此秉持由下而上精神的農村再生計畫,確實能讓農村有自主權,加上親自看見一些農村居民能每週自主性的討論社區的未來發展,更令人相信居民期待農村再生的推動。
張勝義並舉台中縣東勢鎮的典型的客家傳統聚落大茅埔社區為例,至今仍保存濃厚的客家文化氣息及完整的護成河溝渠,可惜在經歷九二一的摧殘後,不僅傳統的老夥房毀損嚴重,因當時社區缺乏共識,也讓原本的生活環境變的非常雜亂,熱心的居民透過一次次的討論,藉由培根計畫及農村再生概念的推動,居民由小也由自身做起,不僅自己動手發揮創意美化家園,也透過點燈的儀式,改變更多居民的思維,居民相信這是改變農村的第一步。
大茅埔農村再生促進會長邱民雄指出,透過居民的參與才曾正了解先人的智慧,進而對社區產生認同,他舉護城河為例在聚落外河是筆直的,但到聚落街道後卻轉個大彎,這種設計除參雜可讓水流久些的風水觀念外,實質上對聚落也有防禦功能。

今日新聞 更新日期:2009/03/21 20:28 記者李梅金/中縣報導

培訓者的話 李吳嘉老師(花蓮縣農村再生培根社區)

由於94年為第一年的鄉村人力培訓,主要在嘗試社區能量的開發與實驗性,因此選取的方式呈現點的效益;95年的鄉村人力培訓則以公開的徵選方式,增加了社區參與的可能性;96年的培根計畫立基於前二年的基礎之上,以擴大且較全面的思考與觀點,進行全區培力的空間規劃;因此在培力點的使力位置,將花蓮縣的範圍以分區的方式操作,以更全面的照顧人力之栽培。

97年培根計畫立基於前3年的基礎,配合「愛台12項建設-農村再生計畫」,主要目標欲呈現“廣”的效益與“農村再生的觀念及促進農村規劃的過程與實質內容”的宣導,提昇農村社區居民擬訂農村再生計畫之能力,培養在地居民水土保持正確觀念及農村規劃的知識與技術,除了課程培訓的進行,今年更以撰寫「農村再生計畫」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今年在培訓策略上除了以花蓮縣各社區“點”的培訓,並擴大至“面”的發展,期以「曾經受培訓之社區」作為引領之頭,影響周邊社區之參與,以更全面的照顧人力之培訓。

農村再生計畫對農民生機之期待

整體社區世代務農,隨著經濟發展對農業衝擊讓農村青壯年為生存,選擇離鄉背井進入城市謀求,形成城鄉失衡發展,人倫互動冷酷無情,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因為我周邊村莊之農民在農業經營之利潤無法掌握自主權,操控在城市之人為市場機制下,農民經營之一切只是為不閒置無所適從,日復一日汗流浹背不計成本辛勤在農田耕耘養活城市一群自己同胞兄弟姐妹,身心形體之勞民傷財絕非當今居住在城市之人士所能深入瞭解及體恤整體農村所面臨之生、老、病、死四大課題;外加教育及婚姻問題,故延伸終生大事之婚姻在體制上亦無法普遍延續本土薪火相傳,藉由跨國外籍婚姻又產生多種社會問題,問題癥結即在於農村整體生態環境變遷。
今欣逢馬政府團隊提出農村再生計畫對農民生機燃起期待,農村現在及未來必須藉由農村再生計畫之規劃藍圖著實為農村整體規劃診斷農村之真正需求面,我覺得農村再生計畫很好,農村再生條例的立法,目的在解決農業、農民、農村的問題。長期以來農村的環境沒辦法有效改善,公共設施不足,居住環境不好,老舊的社區面臨發展瓶頸時,就會出現農地亂蓋農舍等問題,進而農地資源就會流失,生產、生態環境被破壞,糧食品質也會下降,最後受害者還是農民。
農村的問題沒有解決,農業的問題也無法解決。環境不好,年輕的子弟就不願回鄉,轉往都市發展,不但造成城鄉發展的問題,農業沒有後繼者,也沒有辦法永續發展,聚落就會慢慢沒落,鄉土文化就無法永續經營下去。農村再生條例就是希望農村有發展的機會,否則農村還是凋敝、農業問題還是沒解決。因此農村發展必須有專法引導,透過農村再生條例可以找回農村的優美性、鄉土性,農業能回復農業耕種場所,農民才能獲得重視與尊嚴。
部份持反對學者專家對農村再生計畫立法之質疑,在農民角度觀察仍然要感謝為農民整體農村所面臨之生、老、病、死四大課題作最嚴密監督執政團隊,但是農村真正面臨之問題不在於反對學者專家所持有之反對訴求問題點,而是要如何落實『監督機制』輔導社區在重視多元、平等、博愛的思維中延伸,在圓滿、尊重、平和中落實溝通』全面依社區之『生態環境』,透過政府政策,藉著社區制度,及利用教育與敦親睦鄰的相關方法,借力使力,加強地方民眾的認同態度進而期待社區願景的實現,並著重於環保、生態景觀、道德人文、心靈祥和等改造工程,推動之主軸提升社區生產、生態、生活、自然資源之價值,創造農村社會之再生力,建構團結和諧、有活力、有希望、有尊嚴之農村社會,進一步推動社區福利工作,加強老、青、少年之照顧及輔導,達到『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之目標。啟發民眾自動自治的精神,並在政府之指導幫助及居民合作下,有步驟、有組織的提升社區人力、物力與財力,並妥善運用社區資源,改善人民生活層次,『絕非以持反對農業在生計畫之立法,即能幫助農村及農民面臨長期被冷漠排擠,難以脫胎換骨離苦即樂』之幫助,而應該以務實面對積極輔導及深入農村協助社區參與由下向上溝通,帶動社區和諧與團結, 避免不必要的意見衝突,讓村民過著安居樂業的和諧生活。透過農業在生計畫條例機制,社區的每個人都動了起來,以前失落的人情味找回來了,又慢慢找回尊嚴;與對社區的認同感社區公約訂定機制讓社區也配合約定、自行管理,社區公約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這就是農村意識的形成。如果現在不積極去做,農村永遠會讓人覺得是個沒有希望的地方。當然四千個社區不可能一下改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民看到自己的農村變成漂亮的社區後,一定也會歡欣鼓舞,農民的自信也會慢慢找回來,更相信目前持反對學者專家亦能轉換心態積極配合執政團隊為農村及農民給予尊嚴與期待引導外出的子弟回鄉共榮共享。

(本文來自高雄縣大同社區)

來自--台東縣利吉、富豐、嘉蘭、賓朗、華源等社區的心聲

利吉社區理事長 曾金仁
這次觀摩行程相當好!因為這些萬安社區是一個示範社區,雖然我們常常去玩,但是從來沒有學習到那邊是如何成功起來的。蕭仁義理事長給我們很詳細的解說,讓我們社區開始可以進一步的規劃,雖然我們的社區沒辦法像他們一樣,但是這種營造的方式,是讓我們可以參考的地方。很感謝這次培根課程與水保局給我們這次參考其他社區的機會,讓我社區可以重新成長。

富豐社區理事長 宋博芳
很感謝水土保持局給我們富豐社區這樣的機會,也讓我們社區有了”再生”的信念,我們的社區位於志航基地下方,是一個青年人口外移相當嚴重的地方,也是農地荒廢相當普遍的社區,社區居民明顯老化了,我相信在這次的比賽,我們的社區活力展現,讓我們有更多的展示社區的表現。雖然我們社區只有上到關懷班,但是我們社區的凝聚力並不輸其他社區。感謝培根團隊與水保局利用假日與晚上來幫我們社區提升觀念與凝聚共識,明年的培根課程我們會再接再厲,來成臺東最具盛名的社區。

嘉蘭社區總幹事 歐美惠
水保局給我們上到核心班的課程,讓我們的社區青年都回來了!!我相信這是有一種沒辦法說的感覺,這次很重要的,我們社區在海棠颱風重創相當嚴重,很感謝水保局與培根小組,讓我們的社區又重新的凝聚起來,尤其是上到再生計畫的時候,我相信我們的社區一定能夠”再生”起來,因為我們從一開始的關懷班至現在的核心班,我們的共識越來越來強了,我相信這是培根課程的功效,也是我們所期望的。

賓朗社區 馬台證這次參加成果展競賽非常的開心喔~因為我有下去表演社區活力展現。這真的是凝聚社區的共識啦,我們平常在媽媽教室的練習,給我們在這次社區競賽的機會表演,真的是很好。在社區攤位中,我們也展示了賓朗社區鐵道的歷史文物,讓在場很多來賓也瞭解我們賓朗社區也是有相當多可以發展的空間,也謝謝水保局跟培根團隊給我們這樣的機會,明年度的培根課程我們可以繼續參與。

華源社區理事長  郭文星
經過72小時的課程,我們終於畢業了。在這為期兩個月的課程裡,實在是給我們的收穫非常多,居民也愛上課,除了拿鋤頭以外,晚上來聽聽讓我們社區進步的課程,也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在這次的整建實作裡,全體社區居民一起出來除草、種植做環境綠美化,這是當初沒有想到的,而現在戀戀華源灣變的相當漂亮,過年時停在這裡的車子更是絡繹不絕。
很感謝水保局給我們這次整建實作的機會,也期待明年度可以同樣的來上培根的課程,謝謝。(本篇摘錄自訪談逐字搞)

給農村、給社區 一個參與的機會

咱對社區的夢是什麼?每當與社區阿公、阿媽討論到這個問題,大家總是笑著笑著說,如果有機會大家不用為了生活、為了種植及收成煩惱,有時間大家可以在樹仔腳、在關懷中心話唬爛,這樣,大家就真歡喜了,我對社區哪有什麼夢想,哪有什麼想法,沒啦、沒啦。但是因為大家開始參與社區營造、公共議題的討論,所以也開始申請經費補助,來作社區環境診斷、資源調查、環境綠美化、閒置空間再利用、產業活化、文化保存、生態保育等等。一年一計畫的進行,社區參與度增加、社區環境有改變,但大家對於社區未來仍是沒有方向。所以,當農村再生計畫的出現,進到社區與阿公、阿媽、大哥、大姐在討論時,一年一計畫、解決單一問題的操作模式,不再是社區討論的重點。大家對社區的願景,對社區環境、產業發展的構想及整體規劃,是打造社區農村再生計畫的關鍵。

社區所提的農村再生計畫,目前依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三條之定義,「係指由農村社區內之在地組織及團體,依據社區居民需要所提之整體建設及活化再生計畫」。細讀此一計畫內涵,實有別以往的單一計畫經費補助。農村再生計畫賦予社區進行四年一期的整體規劃及實施策略,其重點是希望社區居民能夠思考農村社區的未來,包含生產及生活環境面向。以往社區總是針對單一需求、單一問題而提出單一計畫來申請經費補助。其過程雖然造就社區累積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環境營造、生活改造的過程與經驗,但是農村社區所面臨的整體性問題,以及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環境的未來,仍是一個大問號。

農村社區的整體規劃與願景在哪裡,早期是在地方政府及專業團隊的思維下,會有藍圖式的規劃,但可落實規劃內容而執行的建設計畫卻寥寥無幾。原因在於,缺乏社區參與、居民支持及經費挹注。不管他們規劃的多好、設計的多認真,也不可能創造出在地居民因生活經驗累積而需要的有機環境。所以,農村再生條例所建構之計畫體制及農村再生基金,讓社區也能依法研提農村再生計畫並據以執行,社區參與的自主性不斷地再提升,並在更健全的計畫體制及規範之下,逐步實現社區未來夢想。

社區營造累積十餘年的經驗,社區參與不再是懵懂的學習過程,它開始在人與社會的生活互動中萌芽,社區參與也逐步在邁向法制的階段。公民社會的開展,不再是公部門、不再是利益團體、不再是社區頭人說說就算,由下而上的在地思考邏輯,是未來農村再生的關鍵。而且當代農村的發展,也不再是你我想像的地域,它開始在尋求各界資源的轉變,社區居民並非全然沒有想法、並非全為農民、也並非全從事農業。但共同的是,居住在這塊土地,開始關懷這塊土地。筆者衷心希望各界能給予社區足夠的時間,能有機會瞭解及參與農村再生條例及農村再生計畫,讓愛鄉政策能有機會落實到農村社會的各階層體系。

文/郭子齊 社區工作者

對農村社區環境多點積極性的作為

農村社區該是什麼樣的面貌?該有什麼設施?相信不是任誰說了就算,而是由在地居民集體提出;但在地居民需要多少人提出才具有代表性?誰具資格提出?這又是一個難以界定的難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嘗試透過法令來界定、解決,願意出來關心公共事務的群眾熱情,相信也會因為重要的共識無法實踐而逐漸消退。
任何事都有其正反兩面,兩面的論點總會有其信仰的群眾,比如說:對於老一輩的農民而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純樸生活的具體寫照,其閒暇休憩之處可以是大樹下、可以是廟口埕,也可以是左鄰右舍的亭仔腳;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連偏遠的山區都有網際網路,資訊多元且取得容易,在這樣社會條件下,相信新一代農民對生活環境品質的需求,應不至於如此簡單。因著時代的進步,很多經濟條件較佳的農村社區,其傳統合院建築逐漸被一棟棟的現代水泥建築所取代,庭院的紅磚也開始全面鋪上水泥,一棟又一棟的現代化建築,座落在原本未經規劃的社區建築紋理之上;至於經濟條件不佳的農村社區,則因為人口逐漸外流而導致建物逐漸頹圮、倒塌。全台灣農村經濟條件及社區組織有好、有壞,對於有些經濟條件好、組織健全的社區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環境品質,我們是否也應該讓他們有法可循,突破目前農村社區環境發展上的困境;對於人口外流且日益頹圮的農村社區,是否也該做些事情來解決環境日益頹圮的問題。
各界先進對於先從農業發展或是農村環境品質的提升開始做起之討論,就如同在討論雞生蛋或是蛋生雞的問題,似乎很難找得到定論;請大家容許我先做個假設,假設政府先全力投入農業生產與產銷環境的改善,而且成果斐然,想當然爾會有相當多的人力回流至農村,但就國人以往的習性,當他開始在賺錢的時候,你來請他參與改善社區環境,相信大多會得到這樣的回應:「等我賺夠了的時候再說吧!」如果先從環境改善先著手,當然也同樣會落得:「先顧肚子,再顧佛祖」之譏。因此就筆者的認知,其實農村產業發展與環境品質提升的同步進行,應是並行不悖之事,農業發展既然已有農業發展條例的法令依據,農村發展當然需有農村整體環境發展之法令依據(如農村再生條例)。
最後,就筆者理想性的看法,未來如果可以透過農村再生條例之執行,讓鄉鎮市公所有發揮其角色與功能的空間,相信對台灣社會未來的整體發展具有莫大的助益;與社區關係最密切且距離最近的政府單位就是鄉鎮市公所,如果無法讓公所發揮功能,單靠縣市政府或是中央行政單位的推動,政策是無法具體執行且得到設定的成效。再者,政府不能只要社區自提作法,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相對也需對所轄之地提出整體發展策略,如此公、私部門之間才能發展出較佳的互動關係,讓台灣社會朝向一個良性的發展。

文/黃文景 社區工作者

社區心聲--農村再生培根 甘甜的期待

『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好還要更好』這是水土保持局這幾年在鄉村營造中人才培訓的最直接的寫照。
水土保持局不再像以前給老百姓硬生生的印象,只是山坡地開發的管制、土石流防治工程、野溪整治,……他變得那麼親切,那麼溫馨,也那麼體貼地方的實際需求。
我們東興馬那邦社區從95年接受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甚至專員班的培訓,活潑生動的上課內容,把一向保守、封閉的”山頂人”都挑旺起來,哇!原來水土保持局是這麼活潑可愛!從娛悅、風趣的課程中,讓村民們明白如何去發掘家園是那麼地美,因為瞭解而珍惜,藉著大夥一起動手營造而自我肯定。因此,相繼報名參加96年的培根計畫,讓鄉親更多人能參與鄉村營造的認識與學習。水土保持局也大膽地給我們學以致用的機會,連續兩年的鄉村營造計畫,我們透過雇工購料的方式,將自己的夢想實現,而且是藉由協會夥伴們的雙手,像核心班的習作課程,大夥兒集思廣益,開會、現堪、畫圖、修改、討論再討論出一張共同創意,
終於營造出一條馬那邦民宿區的田間環景步道。
97年的再生計畫更是充滿創意與挑戰,培訓單位給我們自學課程,透過過去參與人培的夥伴,共同商議,針對本村里的需要,設計出一套量身訂做的課程,再由人培老師作啟發式的指導,我們村里也藉機整合,將兩個協會及各鄰代表共同推選出『農村再生促進會』,我們深深領受到政府對我們的信任,因為被栽培到長大成人的階段,可以真正落實地方自治的精神:經過社區代表們不斷地訪視、開會,討論出村里真正的需要,發掘自我的特色,理出發展的方向,編織出願景藍圖。由『農村再生促進會』議決,指定由公部門執行或由社區雇工購料,這是何等落實民主的德政!
我們已經完成農村再生四年計畫,即將逐步嘗到村里夥伴們逐夢踏實的果子,何等甘甜的期待,盼望大家一起來!

苗栗縣 東興馬那邦農村再生促進會 總幹事 王豊巽 撰述

拜託!拜託!別澆熄了農村再生希望之火

『說幸運也可以,說不幸也不為過』。偶然的機會,母舅擔任社區理事長;因為當時已從教職退休賦閒家中,就算想要推辭也找不著理由;於是接掌社區協會總幹事一職,因而踏入了農村社區營造的行列。
說幸運,是因為社區居民機乎都是親戚,要不就是學生家長或學生,在工作執行上較無阻力,或許如他們所說做功德嘛!不幸的是,社區營造需要的仍是溝通與協調;年輕時救國團總幹事的工作,學校裏十於年的溝通協調工作,已有些厭煩;當時之所以提早退離,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再度接觸這項任務,想躲都躲不掉,您說是幸或不幸呢!
話雖如此,但既來之則安之,那就埋頭做吧!或許從事教職久了,開口閉口總離不開教育;而事實上,社區營造還真脫離不了教育耶!我始終認為:『唯有思想觀念改變,方能促使行為動機的改變。』因此一開始即帶領會裏幹部、居民,一同參與社造點的研習、培根的研習;透過一次、兩次多次,不同單位辦理的課程研討,加上社區會議、活動中的提示,真的看到了居民的改變。居民互動更頻繁了、關心社區事務的人多了、主動參與或認養的人增加了;當然這其中輔導單位的一些配套協助;如參訪課程的安排、雇工購料的習作、相關單位的對話訪視、相關計畫的核定與執行等,也都發揮了莫大的鼓舞與功效。
兩年來,算是點燃了社區居民心中的希望與期待;尤其是農村再生計畫,更讓社區居民殷殷期盼。因為這個計畫孕含著社區居民無數的夢與理想;阿扁前總統選舉時喊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真的好希望它能緊快通過,俗諺說的『打鐵趁熱』『打蛇隨棍上』,尤其在這不景氣的時刻,讓原已氣息奄奄的農村社區,能夠增添一股活化再生的泉源。所謂:『一股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此一拖再拖,真擔心好不容易點燃的薪火,恐又將灰飛煙滅。因此衷心的祈盼,立委諸公,千萬別因個人錯誤的決擇,而澆熄了農村社區這把希望之火。拜託!拜託!

苗栗縣 三灣鄉北埔社區 總幹事 魏承生 撰述

農村再生-我們的農村是多樣的~

有些人認為『農村再生條例』只有考量農村的環境改善問題,而忽略了產業活化、農業經濟等的相關問題,但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我想全台幾千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所保有的能量是不同的,而要改善的或所要強化的面向亦有所差異。對休閒產業為主的農村,它是需要強化當地的觀光資源;對文化特色豐富的農村社區而言,如何保存其特色才是重要工作;而對農村社區生活環境有基本需求的社區來說,應是先解決生活環境面的問題等等,其實農村再生條例的範圍或所涉及的面向,不是只有一個面向,大家應該很清楚,其條例規定的計畫內容主要精神為〝由下而上〞,故當我們瞭解各個農村社區欠缺或需強化的面向時,不論是建設、文化、產業及生態等,我們皆可提出社區最急需改善的項目,並希望改善既有的困境,再共同打造明日的富麗新農村。

文\農村社區工作者 阿緯

談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村經濟問題

台灣農村的發展嚴重落後,政府試圖以「農村再生條例」解決建設及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但同時也造原許多人質疑農村再生條例過度重視公共建設,而忽略農村產業及經濟發展,且更進一步指出若無法解決農業產值過低、農民老化和農家平均年收入不到20萬的問題,而光是花錢做自行車道、步道、停車場、景觀公園等設施,根本對農民一點幫忙也沒有,務農仍無利可圖,所謂農村再生只不過是空談而已。

但農村發展條例真的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毫無助益嗎?我輩對此抱持著不同的看法,可由兩個面向談起,首先是法規面。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十四條就談及產業活化,雖然只有簡單一句「其補助應以農業相關者為限」,好像只要跟農業生產有關的,從作物的「種植」到「產銷」只要對產業活化有幫助的都可以申請到補助,留下一個非常大的彈性空間。某種程度來說,這是本法案中對產業面做出的最大善意,可以說是幾乎不加限制的期望農村的在地人能為自己的產業找出活路,只要有好的構想,政府就給錢!

這法條的存在,表示政府單位明白農村再生並不是只要改建農舍、美化景觀就可以了,農村的發展非要有產業做為靠山不可,如果農村的人不務農如何稱之為農村呢?只是,法案裡光是讓農漁牧產業的發展可以一同分享這兩千億的大餅,卻未提及更具體做法,也突顯了現在台灣農業發展所遭遇的極大瓶頸。除了少部份品質超優的農產品可以較高的價格外銷到消費能力強的國家之外,大部份的農作是供給國內內需之用,但是撇除風災減產等造成價格上提的原因,就以正常的供給來講,國內農產品價格是無法面對外國農產的挑戰的。也難怪當政府要加入WTO開放農產進口時,會引起農民團體一陣討伐聲浪了!

但限制外國的低價農產進口,雖然可以保護農民,相對而言卻苦了台灣一般的消費大眾,賺錢賺的很辛苦,明明有便宜的水果可買卻買不到;餓到三餐不濟了,求一口飯吃,卻買不到最廉價的越南米…,消費者又何辜呢?這就是政府的兩難情況。台灣農業的產銷成本就是要這麼的高,幾乎已經沒有再壓縮的空間了。有少數走高品質路線的(有機無毒等等…)開創了一條活路,但國內高消費族群畢竟有限,也沒辦法容許台灣農業全面性轉型。

在此時祭出這條法令,或許就是希望農業的事請最了解情況的農民一起來想辦法。我相信政府無意滅農,台灣農業的衰退是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所造成的傷害,但國不可無農,沒有農業的國家等於沒有國防。我認為第十四條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卻隱含著請求全國農民一起救台灣農業的深意。但如何讓農民的想法實際落實呢?在此也引出農村再生條例提升農村經濟的第二個面向-體制面。

過去農民常指責政府不懂傾聽基層的聲音,但農村再生條例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主體,強化由下而上的參與制度,就是給最基層農民的一個機會。農業問題除了人力成本過高競爭力之外,在台灣普遍看到的問題還有「追隨某些熱潮,一窩蜂轉作,造成產量過剩」、「特產品重疊性太高,缺乏獨特性,很難賣到好價錢」、「沒有品牌包裝,也沒有行銷策略」等等,這些都與缺乏「特色」有關。因此政府希望透過社區組織的整合及基層民眾的擴大參與,除了凝聚地方共識之外,也可發揮眾人在地的創意,發展出獨特的地方產業文化,以解決此類型的問題。

目前已有少數社區成功的案例,例如古坑鄉華山社區與咖啡產業、魚池鄉澀水社區與紅茶產業等等,足見此方向是一可行之途徑,但是要讓多數向來都很沉寂的農村社區在短時間就達到這樣的水平談何容易,所以農村再生條例用了一個類似於「利誘」的方式來進行,提出多樣的基礎、景觀等種種建設供社區來做申請,但申請的條件是社區必需進行內部整合完成,經過不斷討論思考後,提出未來的願景並提列工程,最後寫出一本「農村再生計畫」。

雖然大多數人參與討論撰寫計畫的目的,是為了申請實質的建設經費,但不知不覺間農村願景及產業活化已經巧列其中,而且過去農村的基礎建設確實較都市地區缺乏,透過社區的運作也可以了解農村真正所缺乏部份,符合實際的需求加以補足而不浪費,是一舉數得的好方法。

農業並不是只有作物而已,要產生價值還是要靠人來做買賣,如果不能改變人的想法,總是停留在種A作物不賺錢改種B,種B作物也賠錢改種C,如此週而復始隨波逐流,經濟怎麼可能好轉。因此如果能適當運用立法手段,引導農村居民進行思考,讓農村自覺找出屬於自己家與眾不同的道路,讓使產業走出生機,誰能說農村再生條例與農村經濟發展無關呢?

也在此呼籲農村出身的子弟,或者就是自認了解農村農民的熱心人士,一定要回到家鄉參與農村再生的事務,農村的復甦與發展不是坐在辦公室裡吹著冷氣大罵政府無能就可以完成的,農村再生條例雖然還沒三讀通過,但就目前的草案看來,應該是準備打開了農村自決的大門了,想要讓自己的家鄉變成怎麼樣,應該由你們自己來做主,將你們的構想提出來,缺乏經費的部份,政府已經準備好了,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創意,同心協力把台灣的根固住。

文\農村社區工作者 阿緯

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 再生課程 心得

三和社區
為什麼過去的農村可以永續到千年,我省我思、我的農村最精髓的簡單元素---五老---老人、老樹、老房子、老駁崁、老鄉音。回村的我也擠身人潮之中,思索再生要從根做起,恢復五老、尊重五老,首先的工作尋蹤訪老,把我家鄉定調為復古風華,再造早期農村,從培根的課程中、落實人力再造、觀念整合,進而以活動而互動、以分工而發覺人才,把鄉村當作家庭、營造共同話題,凝聚共識,也許走的不快、但每一個人都綻放自信的笑容,記得有一位訪客曾經告訴我說:你的村落真是天上人間。

新城社區
「土地是我們的根」我們非常的認同,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理念,讓我們對於復育我們成長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農村生活雖沒有都市般方便,對於產值也遠小於工業,但相較於整個地球,我們農村的供獻度遠遠大於工業,工業化的來臨正在衝擊著農村,年青人都到工廠去上班,只留下年長的仍然為農村盡己之力,農村正面臨著世代交替的危機,而我們參與課程,主要是讓農村經驗能夠傳承,將農村的美結合社區特色及傳統文化,然後加以推廣,讓景觀、特色、文化促進社區的發展,相信這些基本的條件,讓年青人回鄉的意願是相當大的。讓年青人回鄉創業,不但讓地方文化、特色、產業能夠傳承,同時也將帶給農村新的活力、新的知識,相信這樣的農村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枕山社區
這次「農村再生專員班」的系列課程,從學到很多東西,跟我們聊聊農村改造的ㄧ些觀點與看法,觀摩許多其他社區分享的成果。社區營造必須要由自己開始,親手打造自己的社區,這樣才會珍惜。藉由社區的任何一個活動,家政班、歌唱班、守望相助隊…等,帶回古早的鄉土人情味,使社區每ㄧ個人對彼此不再陌生,兒子外出工作的孤單老人也有個精神依靠,使社區就像一個家一樣。目前青年人口漸漸外移,許多人紛紛到外地尋求工作,農村只剩下老人與幼孩,果園面臨後繼無人的窘狀,且農業市場越來越衰微,看天吃飯的農人面臨到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如何將農村社會型態持續經營下去,求的不是經濟層面的發展,而是永續經營在地人情味。

來自桃園三和、新竹新城、宜蘭枕山等三個社區心得分享

農村再生 展現再生契機

農村再生的政策推動,是對於政府有心改善農村生活、經濟方面的困境,讓農村能展現再生的契機,能帶給農民新的希望,藉由是採由下而上方式,依照農村社區本身所期求的改善模式來營造社區的新風貌,但是對於改善社區景觀美化觀念認識較少,故盼望有此專業之人員短期或中期進駐社區協助的缺憾,能夠利用農村再生的協助,讓大家都能參與到改善自我家鄉,而實質可建設的項目如:人行步道、社區道路、溝渠、公園、綠地、文化及景觀休閒設施…,範圍甚廣,只要社區有能力動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相信是可為社區帶來新的風貌及居住環境的生活品質,相信未來農村的再生,能讓更多人願意來到農村中體驗,也讓外流的年輕人能夠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來繼續打拼。

文\嘉義縣民雄鄉『中央社區發展協會』劉興祥 總幹事

農村再生 一個真正自主的空間

記得小時候,視野所見幾近青山綠水,到處蟲鳴蛙叫、滿山鳥類及蝴蝶,近似一個世外桃源。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這樣的美景已不復再,加上921地震的摧殘,讓整各環境操受到嚴重的破壞,隨著時間撫平傷痛,南港社區早已回到純樸的農村,卻找不回最初的美麗。
而瞭解到水土保持局在推動的農村再生之後,讓我回憶起小時後農村的景象,也讓我有一股衝動的力量想找回當時的美麗景象,但是想到所需要的經費與公文的往返,實在很難完成,有點像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真正接觸之後,了解到這是一個真正自主的空間,能讓我們去實現建構一個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園。
未來政府提供給社區的農村再生基金,不用應在農村景觀改造上,對於社區產業活化以及農村人才培育上都有所幫助,同時對社區的生態保育、古蹟保存都能運用及保存,讓早以漸漸被遺忘的農村,重新被重視,未來將透過點工購料的方式,讓社區大家投入參與,用行動再現南港美麗的容顏。
每一個成功的社區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及困難都很類似,從接觸農村再生的過程中,學到如何去解決社區中的阻力及困難問題,讓我更深入了解整社區發展中的核心工作及發展方向,也讓個人的生活領域成長,更添加信心及活力此外,透過收集社區的人文地理、學習環境、風情特色的過程中,無遺是對社區的自我檢視,也讓新加入的居民更加認同這塊土地,如果能夠沒有私心的對待社區、用心的經營社區,善用社區各項資源,發揮社區特色,,相信將來的南港社區,會更上一層樓,讓我們這一班的成員一起來加油!共同完成夢想中的南港美樂地!

文\梁煥堂 南投縣國姓鄉南港社區理事長

農村再生 改善環境

農村再生在地深耕,讓沒有趕上這波熱潮的縣庄社區不至於遺漏太多的機會,配合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與運用社會及社區在地資源,來規劃社區的環線自行車道,發展鐵馬運動,進而達到政府提倡之節能減碳,以共同維護社區環境,間接帶動產業活動,使鄉村社區居民能有美好舒適的生活環境,能提供點與點之間的連繫進而推動社區發展資源,而達到社區永續經營之理想目標。
以往這樣的購想多半淪為紙上談兵,加上經費的限制,因此付諸於流水,不過農村再生未來讓社區發展自我的特色,依據所需要的來加以規劃,如果範圍過於龐大,外來的規劃團隊也須與當地的居民加以溝通,讓所有的規劃能更符合社區的需求。
有了這樣的共識,未來社區的需求可適時的透過農村再生而獲得協助資源,加上能夠由社區自主來決定所需要,這樣的政策法令能卻時改善環境,創造農村新風貌,讓社區能夠有團結一致為自已的家鄉一起而努力。

文\李玉蟾 (彰化縣芬園鄉縣庄社區97年度再生專員、芬園鄉圖書館館長)

感謝農村再生 感謝這個新政策

雨停了,時間將近傍晚,那時發現我們社區,是如此的美,如此的純樸自然,頓時覺得有著如此美好的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話肯定是很快的,面對社區與資源的發展,是必須充分運用人文地景產業,居民必須全體動員,但是這期間所需要的除了在地人的努力,公部門的支持與經費,才是讓整各構想起頭的重要條件,所幸有農村再生的協助,能讓這小小的沒落農村,開始出現的一絲的希望。

社區起步,需要的是居民要有共同的共識,找尋社區潛在資源,進而共同描繪未來願景,在今天的林北社區,仍是一片美麗的稻田,社區的生態、社區的一花一草,真的是非常迷人,有螢火蟲、青蛙等不一樣的生態跟自然風光,社區的一草一木,都是很寶貴的資源,美麗的觀光景點,很多的出名的旅遊聖地,在經過整理之前,幾乎都是雜草叢生、垃圾滿山的狀況,但經過社區的人努力的去清理、去整理過後,變成非常漂亮的旅遊景點,有遊客、就有商機,到後來變成社區引以為傲的地區,而現在有了農村再生的政策之後,未來對於改善這些窳陋地區,能夠更加的快速,有人認為這是對於過往生活記憶的破壞,但是若讓記憶更加的破敗,豈不是更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且不見得要弄很大很好的建設、或者用很多經費下去砸才有辦法吸引遊客,試想我們今天,即便是小小的一塊垃圾、小小的一根雜草好了,大家如果用心每個人看到都一點一滴下去清理、一點一滴的下去維護,是不是小小的動作都可以讓我們居住的環境變成漂亮的旅遊景點、觀光勝地呢?所以只要我們用心,遍地都可以是鑽石黃金。

感謝農村再生,感謝有這一個新政策能讓農村的環境更加的美好。

雲林縣林內鄉林北社區 文\黃秀雲 總幹事

農村再生-南投縣名間鄉仁和社區心得

從接觸農村再生開始的一連串的課程訓練,可見政府單位對農村再生的用心,我們感同身受,也樂觀其成,過去農村是被遺忘的一群,缺少了法令的支持,各種建設指能依靠公所或縣市政府給予的協助,而且經費的來源與環境的規劃,似乎與民眾有所脫離,但透過這次的農村再生法案通過,讓我們有機會把過去一直向政府請求補助卻苦無科目的部份給完備起來,而且透過由下而上的溝通模式,讓家鄉有了重新變美的希望。

而且未來的農村社區發展,必須從再地培養人才及本身具備規劃獨立自主、具有耐心的人來爲整個社區貢獻心力,才會有持續性,並符合地方需求及完整性;但農村的人員有限,很需要公所、農會的大力支持及輔導,但礙於地方特性的不同,想要獲得這方面的協助也有所困難,但透過農村再生內地規劃,能夠由社區自請講師前來對於當地傳授所需要的知識與人力培訓,實在是有助於未來人才的需求,透過不斷的注入新血,期待能讓社區更加的美好。

而透過今年的培訓課程讓社區居民整個活動起來,也讓他們學習了很多知識及對社區事務的了解與參與,也讓他們充滿了期待,在未來的計畫中是否能如我們所願,使社區變的更美、更好,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也希望水土保持局能繼續給我們幫助與鼓勵,使「農村再生」能在名間鄉仁和社區真正的再生活躍,且能發光發熱。

文\陳美雀 總幹事

農村再生試辦區之-台南無米樂社區

無米樂社區係位於台南縣後壁鄉西北側,由菁寮村、後廍村和墨林村三個毗連的村落共同組織而成一完整且獨立的農村社區,是典型的臺灣稻米農村。
近年來由於無米樂紀錄片的拍攝,受到許多社會大眾的關注,雖有政府單位計畫投入,皆屬於軟體活動或計畫起步階段,尚無實質軟硬體建設投資。部分居民在恢復地區傳統產業的努力上有些許成績,例如桑椹、台客袋及草編等,此外,社區亦開始思索發展觀光潛力,並把早期割稻時大家坐在田埂邊吃大鍋飯的活動加以包裝,創造了「割稻飯」,對都市遊客頗具趣味之吸引力。雖本社區近年來在提升稻米單價及其他產業上有些成績,但仍無法改變弱勢農村的境況,「米比水便宜、作田足不值」的事實並未改變。
自民國九十七年開始,在政府的農村再生政策下,無米樂社區很幸運的受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協助,三個村落因為農村再生政策合作組織成為無米樂社區,社區居民在村長邀集下共同參與社區事務,共同組織「無米樂農村再生促進會」,推展「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館」為社區願景,此博物館不是要農民特別為遊客演出,也不只是提供農作或歷史場景體驗,而是在不影響農民作息下與旅客自然互動。社區內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空間、文物、天主教堂地標、梁家老碾米場、菁寮黃宅、金德馨藥鋪及北勢嫁妝老街等等,還有古樸純真的農家,保存維護此些社區資產。除將聚落內閒置空間和傾圮無人管理之殘破建築,協調闢為「聚落數位中心」供社區居民、學童、遊客使用及學習,尚包括生態保育、產業活化、數位內容建置、文化保存與活化、及聚落整體環境改善等規劃內容。
過去大量砍伐樹木,農村環境漸被水泥化人造物所覆蓋,目前以生態田園圈引導農民以無毒有機施作,並配合社區整體環境改善措施,避免再度砍伐樹木,鼓勵居民綠色植栽與綠美化。經過人力培育,居民已有共識要保護村莊內所有樹木。
農村再生政策著實提供無米樂社區人心凝聚、社區參與認同、殘破窳陋環境改善及城鄉交流的一個歷史性機會,預期「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館」可提高地方收入、增加地方就業機會、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提高農村的可居性、促進生態復育及無毒農業發展、縮小城鄉數位落差……等效益。
在臺灣過去重工商輕農的政策下,社區居民看到了政府誠意與各方面資源的輔導,衷心期待農村再生政策與計畫是他們突破困境的希望,除行政院農委會提高農業生產的相關計畫外,農村再生政策的推展,是不同於過往促進農村社區再生轉型。

文\台灣鄉村展望學會

搞創意綠美化 慶東社區像花園

曾遭921地震重創的台中縣東勢鎮慶東社區,大改造後面目一新,每個家戶門前各具特色,大家還自取名字,有掛滿大小葫蘆的「鼠來寶」,還有用陶藝花盆妝點的「明星居」,競相「比美」之下,已成最具創意的觀光社區。

社區營造師張勝義說:「多虧有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讓社區從一片殘破的災後景象,變成如今綠意盎然、美輪美奐!」

走進慶東社區,與震災前的傳統農村景象已截然不同,家戶用自己的想像力裝扮家園,小小的屋前空地有的搭起竹籬笆,種滿綠意的爬藤類植物,也有種植五顏六色花朵。

擅長陶藝的張麗芳,用自己製作的小豬、小鴨花盆種植綠色植物,家庭主婦的她,連鍋碗瓢盆都能當花器,運用創意掛在牆上成為可愛飾物,取名「明星麗君居」,已成社區知名的「觀光屋」。

種植大小瓢瓜、曾比賽得名的劉秋業,命名自己住所為「鼠來寶」,用乾燥過的大小葫蘆,點綴綠意盎然的爬藤植物,也成一絕。還有張秋琴的「草蜢的新花園」、賴秀如「愛花惜花、含笑開花」,一屋一特色,成為最獨特的社區。

居民邱民雄說,災後大家更團結,籌組大茅埔農村再生促進會,爭取到水保局培根計畫補助經費展開農村再造,難得是每家每戶都願配合,怪點子一堆,短短時間讓社區變成美麗花園。

張勝義說,舊名大茅埔的慶東社區,原本是傳統客家聚落,卻未沒落,反而愈有生命力,主要是居民都很熱心,讓雜亂環境改變,美化的家園,成為農村改造最成功的案例。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東勢報導】

頭社武登社區--農村再生 快樂培根

社區於96年開始參加水保局的課程,從一系列的課程與操作的過程中,我們收穫良多,受益匪淺,也奠定了社區營造的良好碁石。我們社區開始動起來,慢慢集結凝聚力,幾年來社區營造已漸有進步,而農村再生就正是這一切的推手。

政府這幾年開始關心起農村,而且對於農村的新聞與話題有許多的報導,往往是新奇有趣的新聞出現,但是這些背後有人去思考過農村社區生活的缺乏嗎?路面的不平整與淹水的痛苦,還有土石流的危害,這是許多生長在都市的人從未見過的苦,還好農村再生提供了一個能夠解決這樣問題的門戶,讓社區的居民開始感到存不再是被遺忘的一群。現在我們都會期待每年的農村再生,除了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不同領域的學習,還有再一次集結社區的凝聚力,希望這樣的政策,也能爲台灣的農村帶來新的契機。

文來自:南投縣魚池鄉頭社武登社區

關於農村再生—擺塘社區的心聲

「農村再生」計畫是馬總統推動的「愛台十二建設」中的一項,為逐漸沒落衰敗的農村注入一劑強心針,用意甚佳,意義深遠,這讓我們想起數年前政府推動的「社區發展及社區總體營造」不分城鄉社區總動員。
早期的台灣除了「一府二鹿三艋舺」較繁榮的都市外其他都市荒郊野外,居民除原住民外,其餘大都是明末清初自大陸移民來台墾荒種植,形成各聚落的農村社會,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雖然清苦,但都能安居樂業;住家大都是三合院平房(土埆厝、竹管厝)居多的閩南式建築風格,到了1970年代左右,工商日漸發達,都市周邊工廠林立,人民刻苦耐勞的勤儉精神,促進台灣經濟起飛,為了便於謀生,於是農村人口大量移往都市,造成農村閒置房屋和空間漸多,到了近年,這些閒置空間因缺乏管理,造成農村環境的髒亂,生活環境不佳,無法永續經濟,有鑑於此,政府擬定計劃推動「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區總體營造方案」。由政府補助及社區自籌,部份經費成立發展基金,以孳息、未建設社區,消除髒亂及綠美化,俾使社區活力再現,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台有許多社區用心規劃經營,化腐蝕為神奇,將髒亂沒落的社區,搖身一變,成為活力再現的美麗社區。
我們擺塘社區算是起步較慢的傳統農村,幾年來社區的領導幹部及志工們有了共識,無私的為社會服務。
去年馬總統上任後為了實現「農村再生」的諾言,97年七月水保局派員到擺塘社區辦理「農村再生」計畫講習,社區幹部及志工們都熱烈參加研習,這才了解「農村再生」的意義與作法,其目的在培育農村居民擬定農村再生計畫、推動農村再生,達到農村環境的改造及農村發展願景。
研習過後,發展協會積極展開工作,敦聘社區熱心人士共同組成「農村再生計畫促進委員會」,經過多次的開會及實地堪察社區的閒置空間及髒亂點十餘處,擬定四年(98~101)計畫提出申請。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農村再生工作,必需從心做起,首先要做好宣導廣納建言,獲得村民認同,化阻力為助力才能事半功倍。
「農村再生」是政府的德政,擺塘社區決不辜負水保局的美意,透過宣導動員社區居民以辦喜事的心情共同來參與這項有意義的建設工程戮力以赴,期讓我們老舊社區得到轉型,把不好的變好,好還要更好,家家有花園、社區變公園,營造優質富麗新農村,重現美麗寶島風貌。
擺塘社區加油! 伙伴們加油!

文\彰化縣大村鄉擺塘社區 呂美華理事長

農村再生,在地深耕

農村再生,在地深耕,讓沒有趕上這波熱潮的縣庄社區不至於遺漏太多的機會,配合推動農村再生與運用社會及社區在地資源,來規劃社區的環線自行車道,發展鐵馬運動,進而達到政府提倡之節能減碳,以共同維護社區環境,間接帶動產業活動,使鄉村社區居民能有美好舒適的生活環境,能提供點與點之間的連繫進而推動社區發展資源,而達到社區永續經營之理想目標。

以往這樣的構想多半淪為紙上談兵,加上經費的限制,因此付諸於流水,不過農村再生提供讓社區發展自我特色的機會,依據社區需求來加以規劃,並積極尋求專業規劃團隊提供相關諮詢,並與當地的居民加以溝通,讓所有的規劃能更符合社區的需求。

有了這樣的共識,未來社區的需求可適時的透過農村再生而獲得協助資源,加上能夠由社區自主來決定所需要,這樣的政策法令能卻時改善環境,創造農村新風貌,讓社區能夠有團結一致為自已的家鄉一起而努力。

文\李玉蟾 彰化縣芬園鄉縣庄社區97年度再生專員、芬園鄉圖書館 館長

農村再生 期改善長期被遺忘的農村環境

無限制的土地資源轉而了解土地資源的貧乏,遭到人為的破壞,接二連三的大地災難,使我們明白如何珍惜、愛護土地,學習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共生共利。

都市的繁華與興盛,是人與天所爭而來,但是在農村,卻是人與天共存的寫照,農民並不會因為收入不好而放棄耕種,也不會因今金融海嘯而失去所有的財產,他們的財富是來自於對自我土地的尊重與愛護,現在政府有意提出經費,改善長期被遺忘的農村社區環境,這樣的精神是相當有意義的,當都市的人們享受著捷運的便捷與快速,有誰會想到農村的道路是如此殘破不堪;當都市淹水時,市政單位能快速且有效的排除困難,但是農村卻可以積水長達一個星期卻苦無解決辦法,這樣的苦楚,沒有真正待過農村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農民都知道,作物需要有了種子才能發芽、生長茁壯,而在農村的改善上,需要一群對於土地有深度了解的人才能夠延續下去,因此有了社區的種子之後,更需要給予土壤營養,生長的環境才能健康永續發展,則社區居民都能成為發展的種子,但背後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是需要有龐大的能量所支持,而農村在昇同時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能讓社區的經驗與傳統繼續延續,所以,這樣的政策,應該是大家努力來支持的。

文\吳麗華 理事長夫人 彰化縣鹿港鎮南勢社區

西港社區-農村再生期望能儘速三讀通過

在無形中當我打開收音機時,剛好收聽到草屯某廣播電台,談到農委會水保局的培根計畫「農村再生計畫」當時我心裡就湧起勇氣,因這計畫因應政府實施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與運用社會及社區在地資源,使鄉村社區居民能有美好舒適的生活環境;且透過農村再生計畫與社區人力資源結合共同協力解決落後的農村問題,提供需要的社區時可適時的獲得協助資源,改善環境創造農村新風貌,上網下載相關資料,而後再利用晚上,跟社區居民討論鼓勵大家一起參加,經過三至五次的小型研討後,社區發展協會所有的全體同仁鼓起精神說好,大家想表現出來社區最好的一面,以竭盡所能用盡腦汁寫出來完成農村再生計畫,對社區來說希望藉此機會苦盡甘來,雖然現今法案仍在審查階段,仍期望能儘速三讀通過,西東港社區的農村再生計畫方能通過審查並執行,使農村社區能有再生的機會,團結一致為自已的家鄉一起而努力,改變現況,達到節能減碳、維護社區環境、解決目前東西港社區的排水問題、美化及環境、活化推廣產業,進而推動社區發展資源,而達到社區永續經營之理想目標。

文\彰化縣大城鄉西港社區 陳儀興 總幹事

從開始接觸農村再生計畫開始

從開始接觸農村再生計畫開始,由計畫目的、範圍、規劃主軸、提案內容、成立農村再生促進會等作詳細的分析,使我對於整個再生計畫的架構及如何撰寫有更深刻的印象,加上有許多水保局的相關人員位我們解釋農村再生條例、推動機制以及辦理情形及進度,令我們能深刻瞭解整個計畫內容。

其實農村再生是鼓勵我們重新去重視農村的景觀與風貌,並且能重建與復育農村並確認農村的功能與角色,以三生(生活、生產、生態)永續的精神全面思考(即「六星」面向包括:環境景觀、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社區治安、產業發展、社福醫療),擬具發展共識與願景的方式,而且在整過接觸的過程中,讓我們知道如何學習、創新、整合、行動、願景等,從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組織營造至化為具體行動,找出本社區的內部優勢、劣勢以及外部的機會與威脅,以凝聚社區的共識。
而且除了硬體建設之外,也包含了文化保護、古蹟修繕、產業活化等目標,並且強調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避免人為的破壞,多多發揮觀察力,即使是一棵種子也可激發我們的創意,鼓勵我們能夠多方面爲農村盡點心力。

文\陳學賢 嘉義縣番路鄉下坑社區發展協會

牛尾社區對農村再生的解讀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目前在立法院中審理,雖尚未通過立法,但的確是執政黨十二項重大施政方針之一,將來期望農村能夠再生,社區繁榮興利,活化農村經濟為其最高目的。

經由水保局辦理的人力培訓,讓我們了解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農村再生計畫是由我們社區人員自行集合社區共同意識、自行擬定、申請,發揮社區自主精神,向相關單位提出計畫書,避免公文往返,與繁文縟節之弊端。

再生計畫書內容必要項目包含下列各項要點,(一)實施地區範圍(二)再生促進會組織成員(三)實施地區內自然及文化資源(四)現有情況分析及將來實施後之願景(五)實施標的及四年實施細則說明。

推動農村再生是政府有關農業的施政方針,亦是振興農村經濟美化生活環境,促進社區團結活力的一項構想,能否顯示其功能端視社區工作人員是否能認同農村再生之精神,本著對自己社區之熱愛,發揮再生促進會之功能,朝向農村再生光明大道邁進。

文來自:南投縣埔里鎮牛尾社區

台北萬里磺社區-農村再生由上而下的精神

之前因為工作因素,拜訪台北萬里磺潭社區,說實話若不是因為工作,壓根不知有這地方。磺潭的理事長張慶傳娓娓道出磺潭銳變的經過,磺潭社區雖在靠海的萬里,靠山的磺潭卻不臨海,所以只能種稻、種地瓜,到後來,年輕人都到外地去打拼,村子裡只剩老人與小孩(我想大多數的農村社區,都是如此吧!),所以磺潭社區在員潭溪畔的廢耕地成了沒人想靠近的荒地,理事長看了很心疼,從公職退休後,他參觀了許多農村社區,讓他想來改造磺潭,他找了村子的人一起捐地,有了地,他向水保局爭取經費整地、建設,終於磺潭社區現在有了美麗的公園,不只如此,理事長找了社區媽媽一起開民宿餐廳,讓社區媽媽有工作,餐廳盈餘還會回饋給社區。現在有許多社區都要到磺潭去觀摩,看看磺潭如何成長,當然到了當地就會人手一袋地瓜的買,或是吃到磺潭有名的黑糖糕(好好吃喲!這可是要事先預約的!)。這對社區居民來說,有實際的經濟收入、有美麗的環境(許多台北人不惜千里迢迢到萬里去爬爬山!),也找回了居民的活力與自信。

農村再生條例,有許多人有諸多批評,但是我看到的磺潭社區,因為地方居民摒除私心,捐地給地方(產權還是居民的喲!),並且居民知道要把自己的故鄉朝哪個目標前進,向政府提出申請/計劃,因而政府/公部門幫助磺潭社區,打造成為美麗的家園,這不就是農村再生條例中的「由下而上」的共同參與制度主要精神嗎?我個人是覺得,磺潭社區就是一個好例子。

(參考http://rural.swcb.gov.tw/revive/qa_content.asp?did=170)

文\農村社區工作者 阿緯

農村再生,永續農村,活化土地,再造家園

宜蘭縣冬山鄉大進社區是一個資源豐富、地形封閉、民風純樸卻又極度未開發的農村社區,唯一大型建設全都是避鄰設施〈如蚊子館、變電所、垃圾掩埋場…等〉,這些沉重的負擔,造就了社區人才外流嚴重,農村發展受阻最重。二年前第一次參加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培根計畫-經過一年培訓課程,期間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同仁只要村民需要總是溫暖地陪伴居民,一起合作改善社區環境,引導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愛惜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有時閒話家常,有時傾聽居民心聲與願望,既紮實又溫暖地貼近在地居民,我們是夥伴亦是朋友!「培根」這一粒種子在大進社區已開始萌芽!居民開始思考自己的需要,規劃自己的願望,意見直接表達參與,受重視而且受到尊重與關懷,居民熱情參與公共事務意願提高。

由於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這種由下而上的自主性政策深獲社區居民認同。97年獲選農村再生試辦社區,居民有了整體規劃及共同維護的概念,社區才能永續經營。由於自發自主性提高,居民開始習慣於共同討論、達成共識→計畫形成→共同執行→共同維護,期盼能有一天社區真的達到自給自足的終極目標。

大進社區成為農村試辦社區是一種肯定,也是一份責任、使命!水保局這項德政不但讓居民開始重視自己的家鄉,也懂得尊重自然、珍惜土地價值,維護文化資源,更重要的是如何連結鄰近社區,讓不同社區、不同元素在不同地方一起成長為-社區-特色的願景。相信所有社區夥伴都有共同願望,那就是農村希望工程-農村再生條例-可以儘快立法通過。因為此條例是農村改造的唯一機會。

本文來自:冬山鄉大進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張文仁

農村需要動起來~

週末假日我們時常去農村,親進農村的寧靜生活
喜歡看到綠油油的農田,感受靜靜的農村風景,但有時當我走進傳統農村社區時,總會產生一種……這裡整理一下、那裡修繕一下、休息區美化一下就更好了等的想法。

而最近我常聽到『農村再生條例』是否能有效改善農村社區的議題,我想當你走在農村,你就會對農村的某些空間有種遺憾,或許這些空間的主人沒辦法管理或不願意整理這空間,但長久以來不去處理閒置在那,將會造成社區的髒亂點,對社區整體環境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傷害,現在能有機會改善農村的社區環境,能讓當地的居民擁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也能讓我們一起去分享農村的氣息,就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啊!

當然……這或許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單純,但…現在有機會讓我們的農村改變,不論是環境、產業還是地方團體,只要有機會讓農村社區動起來,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我們一起創造富麗新農村吧~~!

文\農村社區工作者 阿緯

關於農村再生--水上鄉柳子林社區心聲

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的農村再生條例,是希望改善農村長久沒人管理的環境,例如閒置的廢棄物或雜草重生的土地,這樣的環境或許在當地居民眼中已經習以為常,但是缺乏管理與民眾的自覺,才是最嚴重的地方,藉由這次的農村再生政策,期望能照顧鄉村地區社區居民,目標是由下而上,以社區居民需求及願景提出改善農村環境景觀,他的改善不但能夠讓整各農村煥然一新,也能夠避免讓農村繼續的沒落破敗,而且如果一塊閒置的土地,若政府單位願意提供經費給予進行改善與維護,對於自身與週遭的民眾,何嘗不是一件好事,而柳子林社區很榮幸能夠參與這次的計畫,期待能夠利用這次機會,加強培訓社區人才,提升社區居民凝聚力,提出信心來爭取資源改善需求,同時感謝輔導老師積極協助,雖然困難重重,但還是要加油再加油。

文\嘉義縣水上鄉柳子林社區發展協會 劉文蓮

農村再生 改善農村環境的良好政策

適公所來函水土保持局針對「農村再生計畫」研習活動在刺桐高中舉辦,邀請各社區總幹事報名參加,各鄉鎮參加社區甚多,培育幹部及熱心參與者了解「農村再生計畫」內容,讓所有的參與者打了一濟強而有力的強心劑。
農村再生計畫是一項對於農村環境改善的良好政策,它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現在農村聚落中心的各項問題,如排水、路面修復、閒置空間改善等問題,回想過往農村有任何的問題產生時,頂多只能尋求公所或縣市政府的協助,但是都緩不濟急,而且經費有限,往往一個大型工程卻依據不同的發包工程產生落差,讓人不禁懷疑施工的品質;而閒置空間改善上,雖然有許多單位可以申請社區自我雇工購料來進行綠美化,但一個區域改善需要一份報告書,每次到了年底,所有的社區幹部都幾乎天天爲了結案而忙碌不堪,但是農村再生計畫,只需要將想改善的地點加已提出,撰寫一份整體的環境改善計畫,就能夠享有四年的整體改善,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再生計畫之中,從促進會組織的成立,到規劃、設計、執行到核銷,做整體指導教育,在最後的計畫中呈現,無論人史、文物、環境、產業、人培等都能夠納入計畫之中,這樣的政策,實在對農村社區的一大鼓勵。

文\雲林縣土庫鎮崙內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吳添丁

農村再生 讓大家的生活品質漸漸提昇

看著路旁的甘蔗地,因為下大雨而大積水,可能農作物會因此泡湯!真的很討厭颱風! 但這就是農村每年都會遭遇到的問題。

"當鄉村不在呼吸,城市必將窒息",我覺得很多東西都是從小處開始經營的!而且很多事情都市環環相扣的!如果在小地方沒有經營好!那嚜,大事情怎麼接連的下去?而鄉下地方這幾年因為人口外移,而留下了許多的破敗的房屋,他或許是產權有問題,又或許是被別人遺忘的老家,但他都屬於農村的一個被遺棄的角落,也正因此,外移嚴重的村莊,到了晚上八九點,就宛如「鬼村」一般,以前在院子下乘涼聊天的懷舊景象,早已屬於過往的回憶,而今農村再生計畫預期將台灣的農村重新進行改造,他的目標並不是徹底的將農村翻新,而是想找回以前大家以往的記憶,像是追逐螢火蟲、到溪裡捕蝦等等,都是大家努力的目標,所以我覺得應該先將社區經營好,透過整各社區達到一個共識,藉由農村再生計畫,先讓大家的生活品質漸漸提昇,這樣才能繼續談農村永續發展的理念!

文來自:雲林縣斗六鎮梅林社區

關於農村再生-水林湖子內風華

水林鄉的湖子內社區,我們社區這個地方,生態景觀與社區的古厝非常漂亮,且四周也幾乎都是稻田,十足的融合了生態與環境的小社區。而台灣社區的景觀常地方工廠黑煙對環境污染,或者一些不一樣的建築與器材破壞等等,其實台灣地區不管是農村還是都市,景觀幾乎都有破壞的狀況,只是在農村社區破壞相對的比較少一些,所以如果持續做維護下去,農村社區還是會很漂亮,這也是我們參加農村再生推動的主要原因。

農村再生主要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調由下而上的共同參與制度,推動農村整體再生及活化,強調農村產業、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之共同規劃及建設,能夠讓社區決定將來的社區走向,不只是在等待外界的資源,而是由我們來爭取與決定。對社區內部的了解與社區特色,只有我們自己最了解,所有的人、特產、生活空間都可以是社區的一個特色,只要能夠有好的品質,加上媒體的宣傳也就可以讓社區推廣出去,成為地方特色上的最大重點,這也是農村再生當中的推動項目,讓我們自我反省,不讓自己的家鄉逐漸的凋零。而且在解決農村的問題上,如一條排水溝的問題,要申請維修經費,就有好幾十種不同的單位,且社區很欠缺專業的人力資源協助,就很難建設跟發展,但是藉由農村再生讓我們直接向上呈報,由專業人員統一來負責溝通解決,這樣的好政策,確實讓農村發展不再綁手綁腳,更有揮灑的空間。

文來自:雲林縣 水林鄉 湖子內社區

關於農村再生--南投鹿谷小半天

自從參加「農村再生」之訓練課程後,由於剛開始的時候對於什麼是「農村再生計畫」及內容都不懂,到目前已提出一本屬於自己社區的報告書,這期間除了感謝水保局與輔導團隊之外,也是因為社區居民對於自己生活土地的重視,不僅了解政府正積極推行的「農村再生」政策,更懂得如何去規劃與我們生活很密切的「社區」使它變得更美好以及讓居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更加有自己的想法規劃以及愛護自己的農村,也讓居民更加懂得「樂活」。

在接觸的過程中不僅教會每個人了解自己的社區,利用現代科技教授如何規劃實質看到的施作圖,這在一般農村社會中比較難得,也比較不容易學到,對於農村的人才培訓,更能夠有所加強,所以希望這計畫能夠多多舉辦使更多的農民能學習的到。

文來自:南投縣鹿谷鄉小半天社區

華崙社區-農村再生 快樂培根

參與社區營造活動需要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來支撐,自從加入社區發展協會實際從事改造工作,才深深體會到社區總體營造是多元且全面性的百年大計浩大工程,更是千頭萬緒深不可測、難以捉摸,尤其隨時會令人感到徬徨失措不知下一步從何著手?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適時伸出援手,指引本社區派員參加該局舉辦農村再生的開會研習等各項活動,經過一系列的訓練課程,充實社區工作幹部及個人諸多社區營造概念,增加自信,獲益匪淺。

而農村再生的重點在於改善農村的環境,讓生活在當地的居民,不會有感到生活條件比再大都市的民眾差,或許有許多人質疑農村土地的利用與開發,會衝擊到台灣農田的使用,但我想這是多慮了,畢竟農業是台灣立國的根本,加上物產豐富,對於我們農地的未來ㄧ定會更加留意,何況如果農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年輕人願意留下來,又有誰願意拋棄自己的家鄉呢?所以感謝政府單位提供這次的機會,也感謝水土保持局與輔導團隊的協助,讓我们的生活能夠更加完善。

文\彰化縣二林鎮華崙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村敬

參加農村再生的過程

參加農村再生的過程中,遇到許多不一樣的經驗,促使我們成長與投入的熱誠,讓社區夥伴們都獲益良多,而整個政策的大方向,主要在增進農村社區居民福祉,使得大家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對政策方向有認同感,所以更激發大家參與社造的意願,共同整合農村、找出問題點集思廣益,建立一個美好的農村。另外,農村再生政策也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感受到中央政府已經動起來了,願意爲沉寂已久的農村開始注入心力,而純樸農村的「大有」也即將展露希望的光芒,帶領著所有社區志工打拼、辛勤的努力及用心經營,更讓我們看到無限的遠景與發展的空間;給予我們社區有機會共同創造自己理想中的家園,執行我們共同的夢想。社區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同心協力,構築未來的希望,我們堅信絕對可以實踐,相信未來是充滿樂觀的,一定可以讓大有社區發光發亮。

文來自:彰化縣鹽埔鄉大有社區 李 理事長 廣瑾

關於農村再生--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

南投縣市歷經九二一與多次的風災之後,逐漸的再破敗之中漸漸復甦,在過程中有政府與各種民間單位的協助,再加上社區開始思考自我的需求與未來的走向,因此讓南投縣可以說是農村型社區規劃的先驅。

而農村再生計畫係使社區活化再生,積極營造建設成為富麗農村的計畫。是健康、和諧、效率且永續經營的計畫,為政府當前施政重點政策(12項建設之一),長達為期10年之推動計畫;而這樣的經費投資在現今的農村社區,期待能夠讓走向衰老的農村,能夠重新新生,讓居民自決的方式決定未來的發展,就算走向休閒觀光或是安居樂業,均是以社區本位思考作出發的規畫、並重視社區文化特色,融入建設,具備主體性、故事性,進行永續經營的規畫。

而且農村再生計畫內容層面廣泛,包括整體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個別宅院整建、產業活化、農村文化保存與活化、生態保育、土地活化取得及維護,後續管理維護及財務計畫,並提出發展社區主要特色為何,並制定社區公約,最後提交縣政府審查通過呈農委會核定。

而提案單位須由社區所屬的立案單位,需包括社區內所有組織團體或機關代表人,共同成立、奉獻心力、共榮地方,友善對得環境。共識建立是居民參與,彼此溝通觀念,依照社區當前及未來訂定目標、願景,逐一完成夢想。具備在地性理解性,可行性,並產生共識後,一起行動共同完成。

文\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鐘雲暖 總幹事

農村再生計畫給我們新希望

三芝鄉共榮社區,由八賢村與地緣關係的埔頭坑組成。位在都市計畫區外圍,典型農村社區型態。大部份為山谷地理環境,有天然溪流、山坡地、農田等自然資源。多處農地累積災變,凌亂破碎。居民以務農為主,水稻休耕後,轉作生產茭白筍、山藥、西瓜、甘藷、及蔬菜等。常住人口老化,年輕一代出外謀生,假期返鄉,傳統農村家庭結構鬆動,衍生社會問題,日益明顯。教育背景在國中以下居多,缺乏突破困境能力。農事經營受勞力老化影響,產品、產量、產值等,日益衰退。連鎖效應影響到農地管理方式,朝迅速、有效、省工發展模式,造成土地污染,生態系統因而出現問題,並陷入青蛙症候群,農村資源瀕臨全面性崩盤危機。

自民國94年開始,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宣導下,社區報名參加培根教育,啟迪農村再造能力,自此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從初級班到再生班,連續四年的農村教育,社區居民不只獲得農村經營知能,也改善許多累積的窳陋現象,創造多元價值。

在農村營造過程,深刻領悟,水保局政策以維護農村風格為職志。勤奮的公務員,經常風塵僕僕親臨訪視,深入農村死角,詳盡了解諸多問題,並設法協助解決。為了避免我們農村營造誤入歧途,除了謹慎審核計畫之外,也不定時召集社區工作人員開會宣導,促進農村經營的知能成長。當面對挫折時,時常電詢關懷與鼓勵,讓我們學到許多克服困難的方法與信心,如同一個溫馨大家庭。每階段細心照顧農村的政策、與作為,給農民很深感受、與很大寄望。一生以來,不再自卑、怨歎座落在偏僻,無人理會的貧瘠環境。同時引導我們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有風情的農村營造,不但具體看到成果。且套餐式的農村營造,教育-願景-行動-考核,一以貫之,因勢利導農村經營的永續性思維。這就是我們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由教育創造價值的政策而讚嘆不已的原因。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一方面在現有的法令下,制定各種政策嘉惠農村。一方面又必需在法令不足下,設法滿足農村基層發展需求。經過長期緊密與農村接觸後,收集無數的基層農民反應,對農村需求瞭若指掌。希望替我們解決長年累積的艱澀問題,勤於為農民開創機會,除了真正關懷農村之外,也具國際觀與遠見。起草改革許多不合時宜的舊法令,制定農村再生條例。殷切期望由下而上,農民當主人,農村更好,農民更幸福。農村再生條例是劃時代、統籌解決農村問題的依據。我們殷切期盼,在農村再生條例法令下,加速農村再生計畫,進一步改善生活、生產、生態,創造農村多元化價值。

無限感恩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您們辛勤為農村開創永續的幸福!

三芝鄉共榮社區 林義峰 撰寫

推動農村再生不會偏廢農民生計,也沒有違憲的問題

立法院3月26日上午召開農村再生條例公聽會,針對部份學者與社運人士對院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提出質疑,認為農村再生條例「無法解決最迫切的農業生產問題」、「只著重在硬體建設」、「違反憲法法律保留與授權明確性原則」、「逼迫農民放棄農地」以及「以農村再生之名行工程發包之實」,農委會表示,上述質疑與疑慮全都是誤解,政府有心透過農村再生活化農產業、美化農村景觀,進而創造農村生機與商機、吸引青年回流,而農業生產、產銷調節是農委會長期以來就在做的,推動農村再生絕對不等於罔顧農業生產;此外,農村再生著重在農村機能的活化、人力的培養,絕不只是硬體建設而已。另外對於「違憲」之說,農委會表示法案完全符合法制作業程序,農委會不會推出違憲的法案,而該法案也沒有違憲的問題。至於「逼迫農民放棄農地」以及「以農村再生之名行工程發包之實」等質疑,農委會認為這完全是莫須有的指控。
針對外界質疑農村再生條例只著重硬體建設,農委會認為絕對是誤解,外界看到農村再生條例由水土保持局主政,就以為政策重心在水土保持等硬體建設,殊不知水土保持局多年來在農村社區營造的努力與成果,在農村早已累積許多成功經驗與案例,尤其在培訓農村人力、凝聚社區意識方面更是受到農村居民的肯定,農委會強調,在這個基礎上推動農村再生,對於農產業的發展與吸引青年人力回流農村,絕對會有正面的幫助。目前在14個試辦區推動的經驗,讓其在推動上更有信心,至於質疑與反對的意見,農委會表示會認真看待並詳加檢討納入政策修正參考,在宣傳方面,除了先前辦過的數百場農村座談會之外,未來還會加強與地方的面對面溝通,針對農民關心的問題詳加說明,農委會也歡迎關心農村再生的社團直接將意見提供給該會,並加強雙向溝通。
農委會強調,我國農村發展面臨到許多瓶頸,推動農村再生已經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面對許多困難,農委會將加強溝通,但推動農村再生的立場不會改變。
農委會表示,「健康、效率、永續經營」是農委會一貫秉持的施政主軸,並致力發展全民農業,無論在農、林、漁、牧之產業面、科技面、自然保育、試驗研究推廣等,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而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特別著重在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並非刻意忽略其他面向的發展,而是就過去較欠缺的農村生活面再進行加強。農委會更指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通過後,配合各項原有的農業施政政策,促使農業展現欣欣向榮的生命力,農村將成為鮮活健康具魅力的優質生活環境。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乃是農委會對諸多農村發展困境所提出之創新法案,有許多突破性的作法,在原有土地管理架構下,以農業部門計畫方式,活化農村土地,且在條文中與現行土地管制法規互相銜接,因此,「農村再生條例」是進步的立法。農委會指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之研議過程,經過非常慎密的討論與協商,更在行政院蔡勳雄政務委員召集下,由各相關部會針對草案內容一再斟酌檢討,經取得共識並於行政院院會通過才提出,係行政團隊之共識,未來也會由各部會分工共同推動。且其中因涉及許多土地法令之配合,因此內政部對於本條例之促成與推動,扮演極重要之角色。
農委會強調,「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在突破農村長期窒息性的發展瓶頸,照顧留在農村社區的弱勢農民,還給農村一個尊榮,進而引導外出的子弟回鄉團聚,期望打造讓都市人流連往返的富麗新農村。透過農村再生條例之實現,將來農村可望獲得以下之好處:農村社區內部活化再生,滿足生活機能需求,改善現有農村社區生活品質;保護優良農田,減少在農地上零星蓋農舍,確保農地資源及品質;農村專責機關之長期陪伴與基金專款專用之運用;農村文化與特色之長期調查與保存。配合在地所提出的發展願景,使農漁村發展成為深具特色之好所在。
公聽會中亦有學者專家指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是農委會對農村發展所提出之創新法案,農村發展不一定是對農村的破壞,也可以發展得很生態,未來產業的發展,要有拓邊的思考,不應侷限於單純農產上面,農村旅遊、休閒、生態保育等都是富有價值的資源利用方式。因為目前農村地區主要面臨的問題包括:農村土地凌亂發展、景觀不協調等,因此必須鼓勵社區主動訂定社區公約,以社區力量自行管理農村社區內妨礙整體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的行為,真正由農村社區居民做主,依據當地需求及意願,研提農村再生計畫,實際提出解決方法與發展願景及實施項目,才是符合目前農漁村居民期待且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農委會說,在公聽會上有學者專家憂心的說,現在不做農村再生,農村會更沒落,請給我們農村一個尊榮的機會,學者也說,農村再生條例可補充現有農村規劃上的不足,並與現有體制作接軌。
農委會強調,「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係以解決並突破台灣農村發展所遭遇的種種問題與困境為出發點,行政院務實提出各項解決對策並研擬條例,期望能活化農村,恢復農村美麗的景象,建設富麗新農村。對於各界所提意見,農委會欣然接納並虛心檢討,作為提供立法院補強本條例條文之參考。

擴大農村再生功能 建立農村多重風貌

新農業時代來臨,面對農民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外移的情況,農業型態該如何轉換,農業該如何創新、再生,才能為農民謀求最大的福利,是當今值得關注的議題。因此農委會提出「農村再生條例」希望以現有的農村社區為主,進行老舊建築整建,改善自有環境,照顧弱勢農民。
去年底立法院通過十年設置農村再生基金兩千億元,逐年編列兩百億元投入農村再生工作。此經費並非平均分配給所有的農村,而是優先提供給具有完整重建構想的農村社區,並非無計劃性的提供補助。

不同以往的是,過去計畫經費皆是由主管機關撥一筆經費下來,再進行計畫分配使用;而此條例則是由當地居民提出需求,由地方政府協助擬定計畫,再向主管機關申請經費。此一由下而上之方式,可真正達到協助農民的目的,免除在上位者不知農民需要,浪費公帑問題發生。

目前農村再生條例的申請方式,是由各地農村社區整合在地組織或是團體,推舉一個在地組織作為代表,例如社區發展協會、村里長、農會等等成為提案單位,讓社區凝聚共識,共同研擬農村再生計畫,再交由縣(市)政府審查及公開審閱,由縣(市)政府核定後,再向農委會申請經費補助。

建議可針對較具規模或已朝向觀光發展之鄉鎮地區,如:苗栗、北埔等較具特色之地區,利用擴大辦理之方式,直接向農委會申請辦理,也可申請較多的經費與協助。同時,農委會可設立專案小組,協助當地農村進行整建,發展觀光並結合當地風俗文化,建立城市新風貌,有助於農村再生計畫成效之提昇。

而對於較小型或從偏遠未整建過之地區,可先透過地方政府機關申請,協助當地居民及弱勢團體進行重建計畫,配合當地農村社區發展,擬定農村再生計畫,再向農委會申請經費,如此分工進行,齊頭並進,將更可加速達成農村再生之效果。

目前已有幾個試辦區成效不錯,例如:彰化大村平和社區,由居民與專家一起打造家園,將紅磚藝術融入景觀,建立「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是花園」之美麗景觀;苗栗三義雙潭雙潭聚落街區藝術資源豐富,其透過家戶景觀創藝競賽,當地住戶以廢棄之木雕資材結合園藝花卉,打造「一戶一景」之景觀廊道。透過這些計畫可重建老舊建築,讓農村景觀價值加倍提升,帶來農村的全新風貌。

這些計畫之創意與構想是值得肯定的,但至今此條例尚未通過。希望政府針對較具爭議之處,廣納各方意見,將其缺失與漏洞適度調整與修正,使其更嚴謹完善,避免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期望政府可秉持當初設立此條例之初衷,以為農民謀福利為出發點,進行農村再生計畫,讓農民們真能收到政府這份美意,使台灣農村環境能在協助農民保有舊有之歷史建築與維護環境下,還能提昇農民居住品質,發展觀光,打造全新綠美化之農村環境,建立農村多重風貌。

(本文轉貼自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論評 http://www.npf.org.tw/post/1/5573)
科技經濟組顧問 吳惠萍

農村再生遇阻 農民要反對者下鄉看看

農委會積極推動「農村再生條例」,不料卻遭司法界痛批違憲﹔甚至被質疑將淪為政治綁樁工具﹔然而因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讓家鄉煥然一新的彰化大村鄉農民,則邀請反對者實地前往考察,不要坐在冷氣房內唱反調,反而會斷送振興農村的生路。(李河錫報導)
農委會為了讓農村閒置空間、農地,結合社區營造再生利用,正積極推動「農村再生條例」,不料卻遭部分司法界人事痛批涉嫌違憲﹔甚至有不少政治人物質疑,百萬元以下工程計畫,將下放給社區發展協會來執行,唯恐會淪為政治綁樁工具﹔然而因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而讓家鄉受益的彰化大村鄉農民則反批,這些反對者根本就不了解「農村再生」計畫,對產業與人口嚴重外流鄉村的重要性,不僅可立即增加就業機會,協助農村結合休閒農漁園產業轉型發展,吸引子弟回流,更可讓老舊農村煥然一新,要求這些反對團體應實地前往農村考察,聽聽農民的需要與聲音,不要只坐在冷氣房內唱反調。
不少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也強調,相當高興農村再生條例受重視,但需要的是有建設性的建議與防弊措施,而不是一味反對、淪為政治鬥爭工具,卻沒相對提出有利台灣農村發展方案,不僅對廣大農民沒幫助,反而會斷送振興農村的生路。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26/11/1gqct.html
【中廣98/03/26 18:05:45】

農委會:台農村發展臨瓶頸 農村再生刻不容緩

總統馬英九12項愛台建設之一的「農村再生條例」,行政院已經編列預算全面推動,農委會近日也在各地舉辦說明會和公聽會凝聚共識,但外界仍有不少反對聲浪。農委會表示,台灣農村發展至今,已面臨許多瓶頸,推動農村再生刻不容緩。面對目前的反彈,農委會表示會加強溝通,但強調推動農村再生的立場不會改變。   「農村再生條例」雖然近日在立法院審議,但推動農村再生,在台灣卻不是頭一遭。像是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的「澀水社區」,原本只是個沒沒無名的小村落,921地震時更慘遭重創,但經過兩年的社區重建,澀水地區已形成一個獨特的聚落,媒體更封之為「台灣小瑞士」。   受到人口外流影響,讓台灣不少環境優美的農村呈現農舍殘破、環境髒亂的景象。因此,農委會希望透過農村再生,全面改變農村的風貌,讓台灣的農村多點特色,也能多點「感性」和「人情味」,同時讓農地的維護更為完整。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建設組組長陳榮俊說:『只有我們挑一些比較好的農地來做整合性農地準備,把那些農地可以蓋農舍的,其實只有1/10而已,把它回到我們社區邊緣這邊,其他的農地通通維持農用,這樣那一塊農地才能成為好的農地。』  農委會也指出,外界質疑政府推動農村再生時,不顧農民權益,只著重硬體建設,這全是誤解。農委會表示,透過農村再生活化農產業、除了美化農村景觀,也能創造農村的生機和商機、吸引青年回流。至於農業生產、產銷調節是農委會長期以來就在做的,推動農村再生絕不會忽視農業生產。


本文轉貼自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t=1&NewsID=149084(含廣播)
時間: 2009/03/27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新聞引據:採訪

農村再生 美麗風貌拓觀光

原本是默默無名的苗栗獅潭社區,4年前成為農村再生的試辦農村後,重新找回在地特色,他們推出各種農村體驗活動,吸引大批都市人前往,現在每到假日熱鬧不已。

用全力滾草球,笑得更開心,還有還有打赤腳踩高蹺,這不是連續劇的場景,苗栗獅潭社區居民用4年時間找回在地特色,再造農村,就連茅草棚也重新啟用,受到國內外遊客的肯定,激發居民對農村的凝聚力。

但光有熱情還是不夠,就像是社區內一棟有百年歷史的三合院,斷垣殘壁,急需修復整修古老建築的工作,對居民心而言是有餘而力不足,他們期待有專業人才進村協助居民,並期望未來有足夠經費整建恢復每個角落,找回農村原有的美麗風采。(民視新聞劉盈盈、劉毓琦、黃國維苗栗報導)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26/11/1gqct.html

【民視98/03/26 13:01:34】

苗縣/農村再生條例說明會 吸引農民高度興趣

農村再生條例是馬英九十二項愛台政策之一,行政院為全面推動這項政策已經編列2千億基金,計畫把社區整體環境改善、社區產業活化、生態保育及文化保存等全部涵括在內,希望達到建立富麗農村、恢復美麗農村景色、提升農村居住環境品質及找回農村居民尊嚴等目標。 黃柏琳指出,馬政府提出的這個計畫,指在全面地改善農村生活,不僅要把過去城鄉差距所造成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以及發展遲滯的現象有計畫地改善過來,更要把農村的生活品質也全面提起來,因此這項計劃,結合了社區總體營造由下而上的提案概念,而且只要是100萬元以下的工程款,都可以採用點工購料的方式進行,讓農村失業的的人力可以再利用,同時也一併達成凝聚社區共識等目標。 黃柏琳說,要申請農村再生計畫,必須由合法的民間社團組織出面提案,舉凡閒置空間再利用、社區空間美化、甚至基礎建設工程,只要是社區居民大家有共識的,都可以含括在內,提案大綱經由社區充分溝通討論過後,即可向水保局提出申請。他認為這計畫對休閒農業區而言,往下可以充實過去受到預算科目限制而無法提報的小型工程,往上則可以讓生活獲得改善、生產獲得提升以及生態獲得保存,並把現有的社區特色營造得更美更好,一舉數得。 他說,對參加農村再生條例有興趣的社區代表,可於5月份參加水保局台中分局舉辦的人力培訓計畫,報名專線是(04)25261165。相關問題與解釋(Q&A)可上水保局網站查詢,網址http://www.swcb.gov.tw/class2.asp?ct=qanda_main&qid=6。或向農業局休閒農業科 037356653專人為您服務

(本文轉貼自NOWnew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9/03/20/11463-2425580.htm)
(2009/03/20 21:51)
記者林錫霞/苗栗報導

彰縣平和村農村再生 家家戶戶有花園

彰化縣大村鄉的平和村,一年來由村民積極配合水保局,推動「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是花園」農村再生計畫,消除近百個髒亂點、變成社區小公園﹔各家戶還相互比較、營造後花園,讓農村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成為社區營造新典範。(李河錫報導)

受人口外流影響,台灣不少環境優美農村,逐漸呈現農舍殘破、環境髒亂景象,農委會水保局不忍心淳樸農村從此凋零,正積極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其中素有葡萄故鄉美名的彰化大村鄉平和村,積極配合這項再生計畫成就非凡,領導村民動手營造新社區的村長賴居林表示,已消除近百個髒亂點,變成多個小公園,逐漸找回農村優美好環境。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俊銀也指出,營造優質生活環境具有傳染力,剛開始出現不少反對與批評阻力,如今將閒置空間、農舍活化再利用後,各個家戶還會結合當地製剸產業,相互切磋競技,朝向「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有花園」目標來邁進。

帶領村民打造新家鄉的社區工程班班長何漢忠則笑開懷表示,家鄉是自己的,投入農村再生計畫,將可排解退休後無聊生活,相互聯絡村民感情,還可以賺些外快來減輕子女負擔,一舉數得,相當支持政府廣泛性推動,營造更美好的農村新生活。

新聞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25/1/1gobu.html
【中廣98/03/25 16:06:09】

農村再生計畫 馬力埔社區成為紫色花街

台中縣新社鄉永源村馬力埔社區在日據時代,曾發生台灣首次農民運動─馬力埔事件。透過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讓原本老舊的社區街道展現紫色花街的新風貌。

馬力埔社區位於新社鄉永源村,由新社鄉南側中興嶺入口處沿中129道路左側及中93北側及西側所形成的區域,行政區隸屬永源村區域。範圍內包含馬力埔、水井、新二村、大南等聚落,並有食水嵙溪流經區域範圍內的中心處。馬力埔為永源村的本部落,是新社鄉歷史發展重要的據點。社區地形屬特殊的河階台地,視野廣景緻多樣且豐富。

馬力埔在日據時代由於日本政府的強徵農地,而爆發台灣第一宗的農民抗爭事件。居民除了大多數客家籍外,還有政府在民國45年,為興建清泉崗機場的「陽明山計畫」而遷村過來的新移民。居民大多數務農,種植香菇及四季水果,近年來休閒產業逐漸蓬勃發展,假日帶來大量遊客。

社區理事長徐應欽說,由於129縣道及馬力埔核心聚落區有許多髒亂閒置的空間,沿路圍牆及建物外觀斑駁,且有多處髒亂點,破壞整個社區的美感,也降低了環境的整潔衛生。幸好透過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進行清掃、創意的改造,使社區展現不同的面貌。

馬力埔社區進行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於街區柱腳種植多年生花卉美化社區軸線廊道,為延續紫色印象,結合紫色花布作為裝置素材。讓居民自由認養住家前方的小花園,進行維護管理。社區以三項元素去組成紫色花街:花廊─家家戶戶齊力綠美化。花布─統一的裝置材料串連街景構成之要素。花布燈─白晝花燈以造型巧思擔任活動旗幟的配角,繁星升起,家家戶戶點亮花布燈,營造馬力埔成紫色光廊,照耀紫色花街,使得夜晚再也不寂寞,來往的行人、遊客亦可清晰得到活動訊息,也增加行銷強度。

馬力埔社區中也利用聚落迂迴小徑的地形,將鄰近山區常見的林木材料,運用在空間轉折的閒置空間處,塑造行走間處處有風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花巷小徑空間趣味性。社區「大融樹」則以社區共同參與的方式,利用街區閒置空地或牆面,將水圳、聚落、田園的風景、老照片等以不同的創作形式記錄下來,讓居民的記憶和情感留存。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25/17/1gor0.html中縣/農村再生計畫 馬力埔社區成為紫色花街 【NOWnews98/03/25 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