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農村再生蓄勢待發 原鄉、尋根、人本

在你的認知裡,什麼是台灣農村應有的面貌?是很朦朧地認為它應該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充滿人情味的地方?還是覺得農業產值遠不如工業,農地應該變更地目,發展房地產?或者,你認為台灣農村早已在1960~70年代的黃金年代之後,迅速凋零,不僅青壯年勞動人口大量出走,失去了傳承的力道,硬體設施更是滿目瘡痍;最讓人惋惜的,則是許多地區的人文特色,也逐漸被文明和歲月淹沒?

在行政院農委會的藍圖裡,農村不僅是田地、景觀、人情,或是刻意營造出來的生活情境;更代表著歷史的發源地,孕育著豐富的文學、藝術情感。簡而言之,農村是台灣人生命的源頭,也就是我們的根。

有鑑於此,馬總統在愛台12項建設中,特別提出「農村再生」計畫,成立2,000億元的基金,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為執行機構,並致力於國會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來做為法源基礎,未來則將成立「農村發展署」專責推動,希望能一舉達到重建4,000個農村,和照顧60萬以上農戶的目標。

在WTO主導的全球化趨勢下,近年世界各國都將重建傳統特色的農村,列為施政主軸,歐盟國家對這點格外重視。水保局背負著振衰起蔽的使命,先在現有法令下,制定各種嘉惠農村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必須透過各種管道居中斡旋,披荊斬棘地尋找各種資源,滿足農村基層發展需求。

水保局實地服務的個案中,最常遭遇到的問題就是法源不足,管理單位無法單一化;如果一個單項建設會遭遇十個問題,那就必須找十個不同單位來解決。因此,水保局本著「原鄉」和「尋根」的意志,長期緊密與農村接觸,收集無數基層農民的心聲,起草改革許多不合時宜的舊法令,制定「農村再生條例」草案。

目前行政院所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兼顧人、環境、產業與生態的互動,主要涵蓋的精神,是從「內」、「外」兩個層面雙管齊下。外,是在生態保育和硬體建設並重的前提下,重建農村的新風貌;內,則是社區的靈魂,也就是人本精神。

在過去,政府並不是沒有提出和土地改革、農村建設有關的法案,但是都因為忽略了以人為本的因素無法落實,或是導致進度嚴重落後、成效不彰。再生條例和過去相關計畫最大不同點,就在於回到人的本質,以居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採取「由下而上」的流程,把農村社區的規劃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交給在地人自主,提出讓傳統農業、文化特色大復活的「再生計畫書」,實現過去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則從過去主角的地位退居幕後,成為幫助居民圓
夢的推手。

農村之所以無價,之所以是我們的根,就是因為農夫辛勤耕耘、「汗滴禾下土」的動人畫面;而人們之所以願意回鄉務農,成為農村的靈魂,則是生態環境、硬體設施讓他們對生計沒有後顧之憂,並且看得到未來。「農村再生條例」兼顧了這環環相扣的內、外在兩個層面,來推動農村的整體發展,充分展現先進國家制定政策的全面性考量。

此外,這項草案也考量到台灣農村數量太多,涵蓋的地區也太廣,並沒有條件在短期內,全面推動各地居民提出的計畫。因此在篩選對象方面,必須是居民對社區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先透過少數「點」的成功案例,再連結成「線」的改善,最後才是整個區域「面」的躍進。

讓凋敝的農村再現生機,是全台灣農漁村共同的心聲;引領農村規劃發展,再現生命力,成為樂活、健康的優質環境,更是農委會、水保局共同的目標與使命。在你我生存的土地上,農委會、水保局將和所有在地人站在同一陣線,共同打拚,深耕台灣新農村。

時報周刊--農村再生折頁1

為什麼要無理性的反對農村再生呢?

台灣有許多發展成功的社區,這些社區是水土保持局幾十年來從坡地保育、農村發展…等計畫,一歩一步把他們帶起來的。發展的過程因為經費不足,或某些法令瓶頸不能突破,充滿辛酸。今天這些有幸發展成功社區的寶貴經驗可提供未發展社區做為重要參考。
為什麼台灣這麼多農村中,有的發展進歩了,有的卻停滯不前,我是一個在水保界工作30年的水保人員,我最瞭解其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信任」,相信政府、相信水土保持局,勇於嘗試創新的社區才能享受甜美的果實。
以發展很成功的花蓮舞鶴社區為例,當地居民因為信任政府,和水土保持局工作人員充分和作,才能建設自已的社區成為經典農村,他們每日可以坐擁美麗山水,笑顏逐開,心中充滿祥和喜樂,難道我們不應該讓其他社區也和他們一樣嗎?
為了宣導保育觀念,水土保持局在舞鶴設立一處景觀優美設備完善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為了農村再生計畫,他們在社區辦理人力培訓…每一件事舞鶴社區民眾都積極參與,為什麼呢?正如多年前阿斗伯說的:「反正這麼多年以來水保局做的每一件事都對舞鶴山有益,也許今天他們做的事我不懂,總有一天我也會明白。」因為長久的接觸,感受到水土保持人員的用心,所以才對他們深具信心,那些少部分反對農村再生的人,不瞭解社區、不瞭解水土保持局,心中沒有善念,才會「小人之心」把別人都視為匪類,把別人的一切好計畫都看做壞事,而無理性的反對。
具留美歸國學人身份在舞鶴經營休息站的咖啡公主陳韻庭語重心長的說:「我們一家坐擁數公頃農地,本來月入不到6萬,在水土保持局幫助下,短期間收入大增,今年過年光消費卷就收了20多萬元,算錢算到手酸,農村再生有什麼不好?政府只不過是要多爭取一筆經費來加速為落後地區做一些他們以前為我們做的事,為什麼要反對?而且從當初為我們做坡地保育的林課長到徐所長甚至我們敬愛的吳局長都是我們一家的恩人兼好朋友,他們疼我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把我們這麼可愛的農民消滅?」
舞鶴居民和水保人員牽手共同發展舞鶴成為富麗農村的故事和舞鶴居民的心聲,告訴那些不相信水保局、反對農生再生的少數人:不要再鬧了,過去一些不相信政府、不願接受水土保持局輔導的農民他們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別人成功,今天農村再生條例有機會讓他們在短時間追上別人,為什麼要剝奪他們建設自已農村的機會呢?無理性的反對,害人不利已,應該不是一個正常人,甚至自認是學者該有的行為吧!

林辰雄

富饒美麗之境.台灣農村再生

農村再生最重要重點是要建構幸福農村、活化農業、美化農村,創造農村生機與商機、吸引青年回流。並 推動農村再生絕對不等於罔顧農業生產;農村再生著重在農村機能的活化、人力的培養,絕不只是硬體建設而已。農村再生法案完全符合法制作業程序,農委會不會推出違憲的法案,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沒有違憲問題。先前辦過的數百場農村座談會與農村地方進行面對面雙向溝通。
推動農村再生讓社區做社區自治,依照社區居民意願推動整個社區共同參與是非常重要的,能打造自己美麗的家園,也不只吸引年輕人回流,在國外有許多成功案例,例如日本九州大分縣做農村建設非常棒,他們推一村一品,而且邀團塊世代和年輕人去他們那裡務農,是日本農村再生典範,最近中國大陸也要作農村改革,日本九州大分縣這個鄉下地方因為農村再造,成為日本各縣市,甚至中國大陸推行農村改革,亟欲仿效的對象,日本北海道,也要釋出免費農地,吸引都市的退休銀髮和年輕人移民。
全世界各國都在做國土再利用,並且利用都市移民帶來不一樣的想法,讓農村有新風貌,在日本不只是年輕人,還有銀髮族移民農村,都成功帶進農村活化,農村再生要讓農村產業化,產業農村化,注入銀髮族、三十世代等各種多元的組成份子,為整個農村帶來新活力
在農地有限、一樣面臨農村人口流失的日本,大分縣卻證明,農村也能開創另一番新幸福、新風貌。
台灣一定要通過農村再生條例,這是台灣農村唯一生路,國外已經開始行之多年,台灣再不做,就要拱手將美麗農村景象給國外,後代子孫沒有獨一且不可取代的驕傲與別國家競爭,沒有最好永遠不變的政策,只要最適合的政策與支持政府的民眾,才能將法案執行得淋漓盡致。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農村再生 平和社區變身桃花源 介紹社區特色 村民親自導覽

今天的台灣優鮮報要帶您來看看農村之美,在彰化縣大村鄉的平和社區,以前走在路上一定會聞到豬圈的惡臭味,往排水溝一看,一定是漂滿了垃圾,但是現在經過居民的改造,平和社區可成了現代桃花源。
在小河裡划著楊春型的竹筏,伴著夕陽落日,特別愜意,不過這艘小竹筏,可是當地居民的創意產物,靠著它,把這條大家敬而遠之的臭水溝,變成地方上的觀光景點。
熱心村民拿著大聲工帶隊當導覽,憑著自己土生土長的經驗,把社區的特色介紹的淋漓盡致,看看這些方方正正的紅磚牆,七拼八湊,也可以貼出各式各樣的當地風俗民情,以前,這些牆上,可都是被噴漆和五顏六色的小廣告給貼的滿滿滿,現在,這些磚塊,拼出了藝術,也拼出了農村特色。
這裡還有一處以何家為名的環保花園,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環境改造工作在不知不覺間,也漸漸成了全民運動,對他們來說,都市豪宅或許令人羨慕,不過要住在自己打造的豪華型農村,可能更讓都市人嚮往。

台視新聞 報導記者:許家瑜

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 降低農村失業率

農村人口外流嚴重,閒置空間激增,導致環境衛生亮紅燈﹔水保局積極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讓村民參與農村再造,明顯降低農村中高齡失業率,強化落實愛鄉愛土情,並替政府節省後續龐大工程管理維護費。受社會與經濟結構大幅變遷所衝擊,台灣偏遠鄉鎮農村人口外流嚴重,只留下老弱婦孺,在老年長輩凋零後,則形成閒置空間與傾倒民房激增悽涼景象,更導致雜草叢生、滋生病媒蚊蠅,讓環境衛生亮紅燈,容易形成防疫漏洞﹔因而農委會水保局正積極推動「農村再生」計畫,協助推動的中洲技術學院環境設計學院院長粱大慶表示,政府提撥小額經費,就可以讓村民參與社區再造,更明顯降低農村的失業率。
下鄉積極推動的水保局綜合計畫科長黃國鋒表示,農村再生計畫,將可重新恢復農村「幫伴」、互助合作的美德,凝聚村民感情,強化落實愛鄉愛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替政府節省後續龐大工程管理的維護費。
目前全台共有十四個村里,響應「農村再生」計畫,各個社區重新營造安全的生產農地、鳥語蟲鳴花香的生態環境以及優美的生活環空間,讓台灣富而好禮的農村再現。

中廣新聞網 李河錫報導

農村再生系列報導3:馬太鞍濕地再生

位在花蓮縣光復鄉中央山脈山腳下的馬太鞍,是一個阿美族原住民群聚的部落,早年因為土地較為泥濘,因此保存了相當地力,成為全台知名的生態溼地。馬太鞍休閒區推動委員會主委朱俊郎説(t)
  在整個馬太鞍地區居民的整體性推動下,保存完善的馬太鞍溼地,現在已經紀錄的共有水生植物一百多種、蜻蛉類七十多種、鳥類一百多種,豐富的生態觀察環境,吸引不少的昆蟲動物學者專家前往研究調查。
  事實上,馬太鞍溼地除了當地居民在全體共識下,營造出一個文化、生態多元的溼地,水土保持局花蓮縣分局的農村再生計畫,更讓當地發展更具整體性。分局長徐森彥表示,讓年青人回到農村共同打拼,目的就在活化農村生命力(t)
  朱俊朗説,政府的介入是活化馬太鞍社會相當重要的媒介,尤其水土保持局不斷提供的課程訓練,使得馬太鞍的農村活化,獲得各界肯定(t)
  而水土保持局在營造馬太鞍社區成為一個具生態教育的園地,就地取材的生態工法就相當重要了。徐森彥分局長説(t)
  朱俊郎説,也因為施工上,水保局是因在地民衆需求而建,不是政府要蓋什麼就做什麼,使得農村再生的工程建設上,完全能夠滿足農民的需求(t)
  現在到馬太鞍溼地,不但可以看到阿美族巴拉告的傳統捕魚法,還能看到溼地生態之美,更有花蓮特有的無毒農業、原住民美食,還有養生概念餐點的提供。也是年青人回鄉,投入農村再生的朱俊郎説,政府的農村再生計畫太棒了,能夠為傳統農村注入新活力(t)

中廣新聞網 梁國榮報導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農村再生條例省思

「農村再生條例」炒的沸沸揚揚,正反皆有立場,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條例」本人亦持贊成立場,反對者該反對不去反對,一味認為吃到後代子孫,或是沒農民、沒農地、沒產權三隱憂,「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是滅農法案,若完成三讀,農地將被迫整合、重劃、徵收,根本是欺負小農與貧農,要求國民黨應立即撤回重新檢討,留給農民一條活路!你認為現在農民不改變有活路嗎?會不會上述三隱憂發生?這在社區不在政策。
本人擔任10年產銷班班長、近5年社區理事長、現任村長,對社區營造了解雖然沒有專家學者來得深,但還算可以知道社區需要什麼,社區參與「農村再生計畫」經再生專員班上課,及台大城鄉所協助規劃,經過與居民開過十幾次會議作成計劃大綱,內容以(1)污水處理:因本社區為散村,無污水處理系統直接滲入地下,以小區域做污水處理,希望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乾淨的環境(2)生態庭園、鐵皮屋美化:事實上真正的農民本來就較弱勢,會提這些計畫因為對農村有危機感,要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幫助這些弱勢農民(3)蚊子生態防治法:社區三面環山,處處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可惜鄉下地方最困擾之處,就是蚊蠅肆虐。消滅蚊蠅則列為整治要點之ㄧ,推動安全社區。
當然這計劃不見得獲認可通過?但你們擔心的事絕不會在我們的社區發生。靠生態生活的人一定會保護生態;靠文化生活的人一定會保護文化;靠農業生活的人一定會保護農業,最怕這些無法讓我們養家活口,農委會意識到危機才提此方案,「農村再生方案」本身沒錯,要監督是未來如何落實。
政府對中國過度開放,這才是該大力反對,對士、農、工、商都會造成衝擊,尤其對農村及對過去大力推動的休閒產業,尤其台灣為小農經營,平均耕作面積大約1公頃,農業經營成本較高。掌握農業技術政府官員及民間技術人員外流中國,讓其技術快速追上。與中國直航形成ㄧ日生活圈,休閒產業原本掌握週休二日人潮因此流失,用「農村再生計畫」來改善環境吸引其他國家遊客,讓農村經濟活絡。我支持「農村再生計畫」,現在因開放農村已無法生存,不改變要等死,做了至少有機會。反對的人請幫我們找出一條可以生存的活路,我只看到你們高尚的反對理由,告訴我較實際可行台灣農業怎麼走,不要只有理論。
過去常有一些人反建蘇花高速公路,他們持的理由破壞環境、生態,現在去花蓮比去廈門遠?你們有沒有為在地的居民立場作思考,以前的京城爲什麼要用城池圍住,因為京城內生活優渥,怕外地人來爭,因花蓮是後山生活較差必需要外出討生活,是道路把他們阻隔,我們因該支持花蓮一條快速便捷往返道路,不然將建高速道路的經費去輔導他們有能力在地討生活, 你們有能力反對,也該有責任去協助他們改善生活。

作者:李振福(宜蘭茶農)

再生計劃 體驗重建農村特色

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還卡在立法院沒過關,但花蓮縣已經有光復鄉馬太鞍、大富2個農村再生試辦區,水保局花蓮分局昨天舉辦試辦區體驗活動,共有16個社區近400人參加,深入了解「農村再生」的精神。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28日起1連3天,在光復鄉馬太鞍生態館、光復鄉大富社區舉辦「台灣農業農村再生系列活動」,2個社區都是農委會去年輔導成立的農村再生試辦區,在社區成立「農村再生促進會」,由在地農民自行討論共識,以各自故鄉的特色為本,發展農村人文體驗活動。
以馬太鞍濕地為例,馬太鞍是阿美族世居地,濕地發展特色休閒旅遊,參與的16個社區近400多人,分批到濕地樁麻糬、巴拉告生態捕魚、薏米娃娃、紮稻草人、擣米、生態解說,另外,水保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也為社區舉辦「農村再生」說明會。
徐森彥說,舉辦農村再生系列活動,是希望由基層農民開始凝聚共識,藉由成立農村促進團體、討論、重建農村的特色及共識,鼓勵年輕人回到農村服務。
而各社區也到光復鄉大富社區「蔗工的厝」,體驗製作客家黑糖發糕、削甘蔗、社區文化導覽等。

自由時報 記者花孟璟/光復報導

農村再生系列報導2:文化紮根傳承的富豐社區

大豐、大富村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緊捱中央山脈。民國九年,日本人在光復興建製糖工廠,取名「大和工場」,大豐、大富連接到海岸山脈的大農村遍植原料甘蔗,帶來移民潮,因此,地方上至今仍習慣把這兩個村統稱為「大和」。
過去八十多年間,大豐、大富與大農村全部都種植原料甘蔗,蔗苗還小時,近兩千公頃的緩坡平原一片綠油油,被人稱為「綠野香坡」,行經花東公路大富段的遊客對此景觀讚歎連連。而紅瓦白牆的自強外役監獄就錯落綠野香坡東邊山腳,常讓人誤以為是豪宅別墅而增添話題。
2002年,花蓮糖廠停工,不再生產原料甘蔗,進行平地造林,種植約六十萬棵多樣性原生樹木,四、五年來,逐漸成林,綠野變成林海。
隨著糖業勢微,大豐、大富當年的興盛風光也不復存在,人口外流,大都只剩年長者守護家園,村內唯一的小學大富國小全校只有29名學生,面臨被裁撤的邊緣;火車過站不停,大富火車站已經熄燈。有時從大富火車站往街上望,看不到一個人影,村莊安靜得像無人村。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經濟型態改變和人口外移,正好讓大豐、大富有休養生息的機會,重新規劃出發。
「花蓮縣光復鄉大和蔗工的厝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岳維從「蔗工的厝」這家餐廳的故事,說明大和演進的歷程:2003年花蓮縣府城鄉發展局提出「洄瀾夢土:找回地方老記憶」計畫,把一間1943年興建的老戲院重新整建,並成立協會,經營這家餐廳商店,取名為蔗工的厝,把地方設色拉進來,因為這裡就是一個蔗工移民村落!
大和地區處處都是蔗工先民們留下的足跡和記憶,由地方政府和水土保持局為他們點燃文化紮根的火把。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說:」社區說他們是人情味最濃的社區,他們要挖掘出自己的寶藏,他們有很棒的水資源,有生態濕地,有更多的青蛙和白鷺鷥,我們聽了非常感動,就像農委會主委說的農村社區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主體,不要模仿別人。」
大豐大富社區沒有模仿別人,他們找到自己的特色,例如大富村土生土長的蔡岳維,覺得傳承這片土地的故事迫在眉睫,於是,台糖停種甘蔗,他種起甘蔗,保存甘蔗文化。走進「蔗工的厝」,老舊的牛車上,擺滿早期童玩汽水糖果;老舊的腳踏車、唱片機、風鼓機,彷彿時空倒回半個世紀。
另外,林緯杉、林彬志兄弟經營向耕漁場,以當地潔淨的山泉水飼養苦花魚,加入花蓮無毒農業,營造一條模擬自然環境溪流的600公尺生態溝渠,任遊客親水抓蝦摸蜆,平均一天有300名遊客,為轉型後的社區帶來人氣。
還有奧運跆拳道教練傅元陽和前荒野花蓮分會長葉美青在社區內進行蝴蝶保育,兩人在區內種植多樣性的原生樹種,以蝴蝶生命樹帶領小朋友進入自然的領域,把保育觀念種在小朋友心坎裡,期待未來生根茁壯。
國防大學退休教師黃肇基醉心於有機農業,四年前到此買地落戶,成為新移民,飼養植食昆蟲的天敵草蛉、樁象和螳螂。黃肇基覺得螳螂姿態優美,對牠情有獨衷。園區種植大量的原生樹種,規劃休憩空間,栽培香草植物,生產手工香皂、珠珠串練等,全都是在地材料。
2006年包含大豐、大富在內的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獲選為十大經典農村,村民非常興奮,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還在繼續打造光復鄉的綠巨龍傳奇,農村再生已經成功的讓蔗工文化傳承下來,甚至誕生了更多元文化,也再次豐富了這個美麗的社區。

中廣新聞網 (2009-04-07 08:30)
劉敏娟報導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農委會:不亂增農村建地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發疑慮,立法院今天舉辦公聽會,各方意見大不同。部分農運團體擔心引發農地變建地、財團入侵,但農委會強調此法絕非任意擴增新的農村建地。學者則建議,不必視此法為洪水猛獸,勿忽視農村社區的自發力量可以杜絕建商等外力,進而解決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
農委會去年底提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明定由政府編列1500億元的農村再生基金(後來在立法院初審時改為2000億元),再協助農村興建整體社區,活化再生,預計將有4000個農村受惠,這也是馬英九總統提出的愛台12建設之一。但因法令中規定,對部分農村土地可視情形變更、重劃和區段徵收,引發部分農民團體和學者的疑慮。
農民團體組成「台灣農村陣線」今天指出,農村再生條例只著重在農村綠美化,不能解決農業實質問題,也擴權讓政府強制徵收,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政治大學教授徐世榮今天也擔心,這個法案給予農地變更很大的空間,可能造成農地流失。
但也有多位學者認為農再條例讓農村有重生的機會。中山大學都會發展及環境規劃研發中心副教授郭瑞坤指出,農再條例既然強調「由下而上」的精神,外界就不要小看農村社區自發營造、自我成長的力量,因為農村再生不只是做綠美化,而是政府站在輔導協助的角色,協助社區農民有機會去集體解決農村長期面臨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例如水土保持、建設破敗。
朝陽科技大學副教授顏建賢、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系主任劉曜華也說,農再條例是將農村改造正式納入規劃體系,正視農村生活環境品質,也同時獎勵農民可以把農村周邊土地變成「農業環境友善用地」。
另針對部分人士擔心農再條例開放農村再生發展區劃設與鄉村區建築用地範圍擴大,可能會大規模變更農地,圖利財團。水保局長吳輝龍也說,草案法條強調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主,辦理農村居住範圍內環境改善,同時配合公共設施的需求;而需要依法申請變更、辦理建築用地擴大或變更的,只是極少數因應發展需要的例外情形,絕不是對社區以外的土地去擴增為新的農村建地。

【聯合晚報╱記者邵冰如/台北報導】

搞創意綠美化 慶東社區像花園

曾遭921地震重創的台中縣東勢鎮慶東社區,大改造後面目一新,每個家戶門前各具特色,大家還自取名字,有掛滿大小葫蘆的「鼠來寶」,還有用陶藝花盆妝點的「明星居」,競相「比美」之下,已成最具創意的觀光社區。
社區營造師張勝義說:「多虧有農委會水保局的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讓社區從一片殘破的災後景象,變成如今綠意盎然、美輪美奐!」
走進慶東社區,與震災前的傳統農村景象已截然不同,家戶用自己的想像力裝扮家園,小小的屋前空地有的搭起竹籬笆,種滿綠意的爬藤類植物,也有種植五顏六色花朵。
擅長陶藝的張麗芳,用自己製作的小豬、小鴨花盆種植綠色植物,家庭主婦的她,連鍋碗瓢盆都能當花器,運用創意掛在牆上成為可愛飾物,取名「明星麗君居」,已成社區知名的「觀光屋」。
種植大小瓢瓜、曾比賽得名的劉秋業,命名自己住所為「鼠來寶」,用乾燥過的大小葫蘆,點綴綠意盎然的爬藤植物,也成一絕。還有張秋琴的「草蜢的新花園」、賴秀如「愛花惜花、含笑開花」,一屋一特色,成為最獨特的社區。
居民邱民雄說,災後大家更團結,籌組大茅埔農村再生促進會,爭取到水保局培根計畫補助經費展開農村再造,難得是每家每戶都願配合,怪點子一堆,短短時間讓社區變成美麗花園。
張勝義說,舊名大茅埔的慶東社區,原本是傳統客家聚落,卻未沒落,反而愈有生命力,主要是居民都很熱心,讓雜亂環境改變,美化的家園,成為農村改造最成功的案例。

【聯合報╱記者張明慧/東勢報導】

農村再生 傳統社區轉型拚觀光 家園全面改造 學者農民齊參與

為了讓農村不再只是農村,農委會推動農村再生條例,特別舉辦公聽會,找來學者、專家和農民,一起商討草案內容,其中農民和專家更現身說法,把他們成功的例子和大家分享,期盼農運團體不要低估了農村社區發起的力量。
遊客騎著腳踏車慢遊社區,這個原本安靜的社區,經過農村再生改造之後不再枯燥,吸引觀光客上門。
農民要專家走進社區,親自看一看,因為農委會擬定推動農村再生條例,不是只把農地變建地,而是會從農村綠化、公設、水土保持等等,全面性的進行農村改造。
協助輔導的牧師說,地方農村建設每個階段都不一樣,如果每個階段都能給予協助,地方上多了工作機會,農村子弟自然而然也會回到農村,繼續發展。
農委會特別舉辦公聽會,找來了學者、專家還有農運團體一起參加,討論農村條例草案,期盼用更完整的方式推動這項計劃,讓四千個農村都能受惠。

台視新聞
2009/03/26 報導記者:陳詩璧

「農村再生系列報導1:從舞鶴社區發展看農村再生的經濟蛻變」

從花東公路開車進入舞鶴台地,彷彿闖入了圖畫般的世界。蔚藍的天空下,道路寬敞潔凈、路肩綠草如茵、櫛比鱗次的茶園間,錯落著一幢幢新型式的農宅和展售店,處處展現出平安、幸福、快樂的富麗農村的景象。幾座天鶴展翅的塑像告訴遊客舞鶴是天鶴茶的故鄉。武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武雄先來告訴大家武鶴産業的發展歷程(t):「阿公阿祖本來在新竹種茶,民國二十七年來到花蓮舞鶴種咖啡,台灣光復後,日本人走了,阿公嘗試把茶苗帶到舞鶴種植,後來就在這裏種茶、種咖啡了!」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舞鶴社區,日據時代種植咖啡,台灣光復後栽培香茅,之後,西部地區農民到此種植鳳梨,但生活並沒有因此獲得改善,直到改種樹薯,經濟才稍為好轉,民國六十年間,政府在此推廣種茶,李崇道博士命名為天鶴茶,舞鶴的茶農終於嘗到賺錢的滋味。但好景不常,面對茶業進口,台灣茶産業備受衝擊,舞鶴茶産業最風光時期,生産面積達三百公頃,之後剩下不到一百公頃,並有茶農出走。
  舞鶴社區每一次農作物轉變就寫下一段滄桑史,近幾年來,政府在舞鶴投入心血,將舞鶴社區由一級産業輔導成為産品加工的二級産業,以及三級的休閒農業,讓經濟再復甦。黃武雄説明舞鶴蛻變,水保局功不可沒(t):水土保持局在我們這邊做了許多投資和設施,當時村民都知道水保局,但不知道水保局實際的執行層面,後來我在93年就帶著社區民衆來參加水保局辦理的鄉村人力培訓計畫,現在改稱為培根計畫,接著我們陸續一直把社區居民帶入,參加完整三階段的課程後便成為水保義工---每個月我們有兩次的打掃,還有每個月固定的檢討會議---!」
  經由水保局花蓮分局和社區民衆的共同努力,武鶴在民國97年榮獲十大經典農漁村「村風無限組第一名」的殊榮,農村再生的故事也吸引了全國許多社區前來參訪取經,也讓長久投入營造的水保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非常感動與欣慰(t):「舞鶴的生態是什麼呢 我們將武鶴定為(農村新風貌),打造一個環境安全健康活力的新農村,希望類似迪士尼主題樂園將來在舞鶴呈現---!」
  舞鶴已經開始發光發亮,藉由居民自動自發的參與,以及水保局公部門資源挹助,舞鶴居民的收入大幅提升。著名的「舞鶴公主」陳韻婷和她的先生從國外回來經營茶和咖啡事業,她説,經由水土保持局等單位協助改善環境,進行人力培訓,加強解説技巧,讓他他更大方地面對遊客、消費者,收入增加,生活因此獲得改善(t):「自從有了咖啡庭園景觀後,遊覽車的遊客不再只是下車上廁所,會到咖啡園走走拍拍照,喝咖啡,還會在網路留言,説花蓮有美麗的山;和好喝的茶、咖啡;很好的接待人員,也吸引許多網路朋友來訂購、訂房,甚至促進了社區交流,---現在每天都接到各種集團、社區、學術研究單位的電話,想要來此參觀體驗,以前春節五天大約隻進帳10萬元,現在五天就有三百萬的生意。」
  究竟農村要如何才能再生展現新風貌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表示(t):「生産和生態、生活這三方面是兼顧的,也是農村再生主要的精神,在産業輔導上特別加強突顯産品特色和行銷包裝,並以人文和藝術為産品加值。」
  舞鶴幾經風霜雨露,但在不斷蛻變進程的悲歡故事,告訴舞鶴農民一件事:唯有勇於嘗試、創新、相信政府,才能獲得甜美的果實。他們接受水土保持局等各級政府單位辛勤為他們創造出的富麗生活,也期望那些發展中的農村社區,趕緊參與農村再生計畫,才能早日躋升富麗農村的行列。

2009年04月05日 17:23 中廣新聞網 劉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