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擴大農村再生功能 建立農村多重風貌

新農業時代來臨,面對農民人口老化、農村人口外移的情況,農業型態該如何轉換,農業該如何創新、再生,才能為農民謀求最大的福利,是當今值得關注的議題。因此農委會提出「農村再生條例」希望以現有的農村社區為主,進行老舊建築整建,改善自有環境,照顧弱勢農民。
去年底立法院通過十年設置農村再生基金兩千億元,逐年編列兩百億元投入農村再生工作。此經費並非平均分配給所有的農村,而是優先提供給具有完整重建構想的農村社區,並非無計劃性的提供補助。

不同以往的是,過去計畫經費皆是由主管機關撥一筆經費下來,再進行計畫分配使用;而此條例則是由當地居民提出需求,由地方政府協助擬定計畫,再向主管機關申請經費。此一由下而上之方式,可真正達到協助農民的目的,免除在上位者不知農民需要,浪費公帑問題發生。

目前農村再生條例的申請方式,是由各地農村社區整合在地組織或是團體,推舉一個在地組織作為代表,例如社區發展協會、村里長、農會等等成為提案單位,讓社區凝聚共識,共同研擬農村再生計畫,再交由縣(市)政府審查及公開審閱,由縣(市)政府核定後,再向農委會申請經費補助。

建議可針對較具規模或已朝向觀光發展之鄉鎮地區,如:苗栗、北埔等較具特色之地區,利用擴大辦理之方式,直接向農委會申請辦理,也可申請較多的經費與協助。同時,農委會可設立專案小組,協助當地農村進行整建,發展觀光並結合當地風俗文化,建立城市新風貌,有助於農村再生計畫成效之提昇。

而對於較小型或從偏遠未整建過之地區,可先透過地方政府機關申請,協助當地居民及弱勢團體進行重建計畫,配合當地農村社區發展,擬定農村再生計畫,再向農委會申請經費,如此分工進行,齊頭並進,將更可加速達成農村再生之效果。

目前已有幾個試辦區成效不錯,例如:彰化大村平和社區,由居民與專家一起打造家園,將紅磚藝術融入景觀,建立「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是花園」之美麗景觀;苗栗三義雙潭雙潭聚落街區藝術資源豐富,其透過家戶景觀創藝競賽,當地住戶以廢棄之木雕資材結合園藝花卉,打造「一戶一景」之景觀廊道。透過這些計畫可重建老舊建築,讓農村景觀價值加倍提升,帶來農村的全新風貌。

這些計畫之創意與構想是值得肯定的,但至今此條例尚未通過。希望政府針對較具爭議之處,廣納各方意見,將其缺失與漏洞適度調整與修正,使其更嚴謹完善,避免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期望政府可秉持當初設立此條例之初衷,以為農民謀福利為出發點,進行農村再生計畫,讓農民們真能收到政府這份美意,使台灣農村環境能在協助農民保有舊有之歷史建築與維護環境下,還能提昇農民居住品質,發展觀光,打造全新綠美化之農村環境,建立農村多重風貌。

(本文轉貼自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論評 http://www.npf.org.tw/post/1/5573)
科技經濟組顧問 吳惠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