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農村再生系列報導2:文化紮根傳承的富豐社區

大豐、大富村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緊捱中央山脈。民國九年,日本人在光復興建製糖工廠,取名「大和工場」,大豐、大富連接到海岸山脈的大農村遍植原料甘蔗,帶來移民潮,因此,地方上至今仍習慣把這兩個村統稱為「大和」。
過去八十多年間,大豐、大富與大農村全部都種植原料甘蔗,蔗苗還小時,近兩千公頃的緩坡平原一片綠油油,被人稱為「綠野香坡」,行經花東公路大富段的遊客對此景觀讚歎連連。而紅瓦白牆的自強外役監獄就錯落綠野香坡東邊山腳,常讓人誤以為是豪宅別墅而增添話題。
2002年,花蓮糖廠停工,不再生產原料甘蔗,進行平地造林,種植約六十萬棵多樣性原生樹木,四、五年來,逐漸成林,綠野變成林海。
隨著糖業勢微,大豐、大富當年的興盛風光也不復存在,人口外流,大都只剩年長者守護家園,村內唯一的小學大富國小全校只有29名學生,面臨被裁撤的邊緣;火車過站不停,大富火車站已經熄燈。有時從大富火車站往街上望,看不到一個人影,村莊安靜得像無人村。
然而,危機就是轉機,經濟型態改變和人口外移,正好讓大豐、大富有休養生息的機會,重新規劃出發。
「花蓮縣光復鄉大和蔗工的厝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岳維從「蔗工的厝」這家餐廳的故事,說明大和演進的歷程:2003年花蓮縣府城鄉發展局提出「洄瀾夢土:找回地方老記憶」計畫,把一間1943年興建的老戲院重新整建,並成立協會,經營這家餐廳商店,取名為蔗工的厝,把地方設色拉進來,因為這裡就是一個蔗工移民村落!
大和地區處處都是蔗工先民們留下的足跡和記憶,由地方政府和水土保持局為他們點燃文化紮根的火把。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說:」社區說他們是人情味最濃的社區,他們要挖掘出自己的寶藏,他們有很棒的水資源,有生態濕地,有更多的青蛙和白鷺鷥,我們聽了非常感動,就像農委會主委說的農村社區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主體,不要模仿別人。」
大豐大富社區沒有模仿別人,他們找到自己的特色,例如大富村土生土長的蔡岳維,覺得傳承這片土地的故事迫在眉睫,於是,台糖停種甘蔗,他種起甘蔗,保存甘蔗文化。走進「蔗工的厝」,老舊的牛車上,擺滿早期童玩汽水糖果;老舊的腳踏車、唱片機、風鼓機,彷彿時空倒回半個世紀。
另外,林緯杉、林彬志兄弟經營向耕漁場,以當地潔淨的山泉水飼養苦花魚,加入花蓮無毒農業,營造一條模擬自然環境溪流的600公尺生態溝渠,任遊客親水抓蝦摸蜆,平均一天有300名遊客,為轉型後的社區帶來人氣。
還有奧運跆拳道教練傅元陽和前荒野花蓮分會長葉美青在社區內進行蝴蝶保育,兩人在區內種植多樣性的原生樹種,以蝴蝶生命樹帶領小朋友進入自然的領域,把保育觀念種在小朋友心坎裡,期待未來生根茁壯。
國防大學退休教師黃肇基醉心於有機農業,四年前到此買地落戶,成為新移民,飼養植食昆蟲的天敵草蛉、樁象和螳螂。黃肇基覺得螳螂姿態優美,對牠情有獨衷。園區種植大量的原生樹種,規劃休憩空間,栽培香草植物,生產手工香皂、珠珠串練等,全都是在地材料。
2006年包含大豐、大富在內的光復鄉大馬太鞍社區獲選為十大經典農村,村民非常興奮,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徐森彥還在繼續打造光復鄉的綠巨龍傳奇,農村再生已經成功的讓蔗工文化傳承下來,甚至誕生了更多元文化,也再次豐富了這個美麗的社區。

中廣新聞網 (2009-04-07 08:30)
劉敏娟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